龙城遗址

兴建前燕定都龙城。公元333年,鲜卑首领慕容廆病逝,其子慕容皝继位。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王,国号燕,定都棘城,也就是前燕。公元341年,慕容皝命人于龙山之西筑龙城。公元342年,前燕正式将都城迁入龙城。前燕在向四周用兵的同时,大规模构筑龙城,龙城附近人口猛增,龙城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东北的中心城市。

繁华后燕大兴土木。公元360年,由于内部纷争,前燕灭亡。后燕时期龙城这座东北最大的都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灭亡北燕龙城焚毁。公元409年,冯跋被慕容鲜卑拥立为王,以龙城为都城,是为北燕。冯跋死后,公元436年,北魏大军攻打北燕,高句丽乘机攻入龙城,将龙城府库掳掠一空,放火焚毁了龙城宫殿。

2004年,该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2014年,该遗址入选辽宁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名列第49号 。

2019年,三燕龙城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古遗址第20号,编号8-0020-1-020。



性质
都城遗址

地址
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北大街西侧


兴建于
341年

年代
十六国·前燕

保护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1龙城兴衰
2历史地位
3考古发现
4意义重大
5地图坐标
折叠编辑本段龙城兴衰
东汉末年始,中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鲜卑慕容部占据辽西,发展经济,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吸引了大批中原流民。逃往辽西的中原流民,为鲜卑慕容部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鲜卑慕容部的汉化进程,壮大了力量,使其不仅统一了东北,而且进一步争雄中原。龙城作为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逐渐成为当时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燕文化对北朝、隋唐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文化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建前燕定都龙城。公元333年,慕容皝以平北将军、平州刺史统帅慕容鲜卑,公元337年称王,国号燕,定都棘城,也就是前燕。公元341年,慕容皝命人于龙山(今辽宁朝阳凤凰山)之西筑龙城。当时的东晋成帝正式承认慕容皝为燕王。公元342年,前燕正式将都城迁入龙城。经过征战,前燕大军打败了高句丽等其他部族,成为东北霸主。前燕在向四周用兵的同时,大规模构筑龙城,龙城附近人口猛增,龙城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了东北的中心城市。

繁华后燕大兴土木。公元360年,由于内部纷争,前燕灭亡。后燕慕容熙在位期间,国力依然开始衰退,高句丽、契丹等东北少数民族乘机扩张势力。慕容熙多次率军攻打高句丽、契丹,最后都以劳民伤财、损兵折将而告终。与此同时,慕容熙宠爱妻妾,为取悦她们,在龙城大兴土木。慕容熙的穷奢极欲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龙城这座东北最大的都城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不仅成为东北的中心城市,而且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毁北燕一场大火。公元409年,冯跋被慕容鲜卑拥立为王,仍以龙城为都城,是为北燕。冯跋即位后,吸取了后燕亡国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使北燕国力得到恢复。冯跋统治后期,北燕连年干旱少雨,而且又发生地震,宫廷因皇位继承问题又发生内乱,国势逐渐走向下坡。冯跋死后,公元436年,北魏大军攻打北燕,高句丽乘机攻入龙城,将龙城府库掳掠一空,又放火焚毁了龙城宫殿。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地位
朝阳历史古城的发展及其地位,标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独特的历史优势。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东北重镇。据《晋书》及《十六国春秋辑补》记载:"晋咸康七年(公元341年),燕王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西,所谓福得之地也,使阳裕、唐柱等,可营制规模,筑龙城,构宫室宗庙改柳城为龙城县。"第二年,即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移到了龙城(辽宁朝阳)。文献记载:"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龙一白龙见于龙山,皝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之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西去。"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黑白二龙现身龙城,正预示着慕容皝也是受命于天,于是在龙山建龙翔佛寺,把新建的宫殿命名为和龙宫。而龙城作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的都城和陪都长达百年之久。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2003年,辽宁省朝阳市政府对朝阳市老城区内的北大街及周边地区进行拆迁改造,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改造工程,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共发掘11个地点,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揭露出多处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重要遗迹,出土了包括北燕纪年陶瓮在内的大量重要遗物。其中3号地点即朝阳北大街城门遗址的发掘,是本次考古工作最大的收获之一。 入选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考古发掘表明,这座门址坐北朝南,始建于前燕,彻底废弃于元代,共经历了前燕、后北燕、北魏、唐、辽和金元6个时期的建筑和改建,历时1000余年,这在我国城市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发现。三燕时期的城门是首次在朝阳城内发现,其门道结构保存完好,建筑风貌独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只有都城才能修建三门道城门。朝阳龙城城门遗址就发掘出了三门道。专家分析,这座始建于前燕时期的古老都城,是1600年前中原文化、东亚文化、草原丝绸之路的汇集地。为研究十六国时期北方城市的城门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这座城门遗址位于朝阳老城区的中轴线上偏北处,根据其位置判断,应为三燕龙城宫城的南门,这为研究三燕龙城的布局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坐标点。寻找和确定三燕都城龙城遗址,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大课题,也是辽宁西部地区历史时期考古的一项主要任务,虽不断有有关遗迹现象显露,但都较为零散。此次考古发掘有较好的解决,为辽宁城市考古积累了经验,是学术上的一次突破。

城门遗址位于朝阳北塔东南300米,包括大型夯土城门墩台、石砌门道、向南北两侧延伸的石子大路、砖路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城门墩台由两个东西对称的大型夯土台基构成。

三门道证明这是座都城通过考古发掘,发现"龙城宫城"正门先后经过前燕、后燕、北魏、唐、辽五个时代的建设。第一期门址有三个门道,两侧有向东西延伸的城墙,门址和城墙都用纯净黄土夯筑,质地坚实,夯层清晰,夯层厚8-10厘米。按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只有都城的城门才允许开设三门道,据此推测,第一期门址当为前燕始建龙城时所筑,是龙城宫城的南门。第二期门址在一期门址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仍为三门道,推测二期门址建于后燕,毁于北燕灭亡时。

龙城确毁于一场大火第三期门址形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把东、西两门道的南端用夯土堵死,中门道继续使用。两侧门道未堵的空间填满了堆积土,出土有北魏莲花瓦当和隋五铢钱。第三期门址当为北魏时期所建,沿用到隋代。第四期门址在北魏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门墩的南北两端和城墙南端都进行了增补。门墩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东西长34米,南北宽23米,门墩南北两侧均有包砖。门道长4米,其北部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砖道,残存25米。根据夯土外包砖的形制和层位关系判断,第四期门址当建于唐代。第五期门址的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旧,但范围有所缩小。门墩底部东西长约32米,南北宽20.5米。门墩外围均用砖石包砌。门道宽5米,长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铺砌,两壁包镶木板,其下置础石,上承木柱,门道内堆积了大量的被烧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红烧土块等,表明此建筑最终毁于一场大火。推测第五期门址始建于辽代,沿用至金元,废弃之后没再重建。

众多文物显示古城的繁华在此次发掘中出土了建筑构件、陶器、瓷器、骨器、石佛造像、陶佛造像、石夯锤、玉器、铁器、铜器、铜钱等遗物。在七号地点发现了多件刻有北燕"太平"年款和制作工匠姓名的陶瓮。此外,在朝阳南塔北侧50米、双塔街南口还发现了一座辽代藏佛舍利石宫。石宫平面呈长方形,由大石板砌成石室,外面包砖。石室内藏一长方形石函,石函内外均施彩绘,函内藏有佛舍利、鎏金佛像、银钵、银菩提树、白瓷净瓶、白瓷香炉等物。石函旁立一长方形石碑,刻《佛舍利铭记》,时为辽圣宗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

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三燕故都"的内城门道,修筑已相当讲究。早期的门道地面铺一层黄沙土;中期唐代的门道又发展了一步,道中间铺了2米宽的砖路;而晚期的门道更气势恢宏,不但路宽拓展到5米,还全部以2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长方形大石块对缝铺设,排列整齐。当时这座城市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折叠编辑本段意义重大
十六国时期整个中国北半部都为鲜卑族所统治,当属民族大融合时期,至唐代达到一个高峰,成为世界顶尖级文化。从公元3世纪到8世纪的500多年间,朝阳一直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所在。中原王朝经营东北地区,联系、安抚东北少数民族都是以朝阳为重心和中介实现的。因此对三燕都城遗址考古,价值非同一般。原有文献对龙城载之甚少,意义重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历史上的龙城,曾是中原文化、东北亚文化、草原丝绸之路的汇聚之地。因此,如果能把这部分资源发掘出来,其文化价值非常高。中原文化正是通过龙城朝阳向东北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进行传播。涉及到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的主线,事关重大。

折叠编辑本段地图坐标
龙城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北大街。古城遗址与现今市区重叠,埋藏于市区地下,暴露在外的遗迹有"龙城宫城南门遗址"。
上一篇:武垣城遗址
下一篇:东山村遗址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