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 是抗日战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冉庄地道开挖,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扩建,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

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6千米。  纪念馆供游客参观的主要内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冉庄地道战遗址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冉庄地道战遗址

外文名称
Ran Zhuang tunnel site

地理位置
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

始建时间
1938年


保护面积
30万平方米

保护级别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
1-0029-1-029

目录
1历史沿革
2遗址特色
3文物遗存
4历史文化
5文物价值
6文物保护
7旅游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冉庄地道于开挖,初期仅是村民为躲避敌人的残害,自发地挖了单口洞用于隐蔽防身。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冀中区党委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地道战从此诞生。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冉庄开始扩建地道,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1959年,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成。

1991年,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

2008年10月15日,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动工,新馆馆址位于保护区外、冉庄村南九龙桥西南侧。

2010年8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新馆竣工,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面向游客开放。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特色
折叠结构
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地道及工事以冉庄村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干线,长2.25千米。另有南北支线13条,东西支线11条和通往外村的联村地道4条,全长约16千米。

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在抗战时期全村450户,当时地道口405个,其中用于作战的地道口30个,通往外村突围的地道口3个,其他地上地下各种作战工事140处。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最宽的地方也只能勉强同时通过2人。

地道设计巧妙,构造复杂,设施完备,设有指挥部、储粮室、休息室、陷阱和厕所,并装有照明灯和路标,地道的出入口灵活多变,多设在墙根、牲口槽、炕面、锅台、风箱、井口等处,地道还与水井相通,既通空气又可取水。地道四通八达,高房工事、地平堡、小庙、碾子、烧饼炉、墙体等做成工事和掩体,都由地道连接起来。

冉庄地道战遗址新馆占地24亩,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布展面积1800平方米。 纪念馆供游客参观的主要内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

折叠特点
冉庄地道战遗址的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遗存
折叠综述
冉庄地道战遗址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25万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6万平方米。 纪念馆馆内藏有革命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革命文物4件,二级革命文物17件,三级革命文物77件,另有辅助展品205件(套)及照片、图片130幅。

折叠地道工事
冉庄地道战遗址地道内各种地下设施共有23种,256处之多,如地下指挥部、储粮室、兵工厂、水井、翻板、卡口、双层地道、翻眼等。

地下兵工厂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民兵为了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自己动手建立起地下土兵工厂。分工主要有锻轧组、铸造组、机加工组。锻轧组以烘炉为主,锻造打制大刀、长矛、土枪及各种武器配件。铸造组通过利用废铁等铸造地雷、手榴弹。机加工组用土旋床加工地雷、手榴弹把柄等木制配件,还用来加工制造镗床、土枪、火枪筒等武器零部件。

双向地道
冉庄地道网中有一条双向地道,这条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可以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阱,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囚笼,叫"堵住笼子抓鸡,关起门来打狗"。

翻眼
翻眼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翻眼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翻的,另一种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较轻,只向上走。而且它还是地道内一处防御设施,当敌人进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进行攻击。

卡口
卡口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因为它比较矮小,如果敌人放毒气或放水,民兵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口堵上,将地道隔离。

水井
冉庄有一眼砖砌水井,它是通往地道的13眼水井之一,做地道内排水、取水、通风之用。电影《地道战》中,日伪军抽水灌地道,地道内民兵群众又让水流回原处,即拍摄于此。

折叠奖旗
奖旗,国家一级文物。冉庄地道战数次战斗胜利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清苑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将冉庄公布为"抗日模范村",并发给奖旗一面,奖旗由原民兵副队长梁连恒秘密保存,直至1959年建馆,梁连恒将此旗捐献给冉庄地道。

折叠遗诗
张森林遗诗《从戎赋》,国家一级文物。《从戎赋》是张森林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参加抗战时所写,后由梁连恒保管。1961年梁连恒捐献给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张森林遗诗《就义辞》,国家一级文物。《就义辞》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张森林牺牲后,高志等人用清水洗其身时,从他的内衣袋中发现了该诗稿,高志收藏,到1961年捐赠给冉庄地道战纪念馆。

折叠榆木炮
榆木炮,国家一级文物。冉庄村民把大榆树柁挖成洞,外面用铁丝捆紧,里面放上炸药、石块、铁球等物,用来轰击敌人。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折叠历史背景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

冉庄人民为保存自己,并消灭敌人,设计了各种地道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进行打击敌人。

折叠诞生来历
冉庄地道源于单口的隐蔽洞(俗称蛤蟆蹲),是地道的开始和雏形。初期仅是村民为躲避敌人的残害,自发地挖了单口洞用于隐蔽防身。后由于战争的需要,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洞身逐步延长。最后挖成了户户相连,村村相通,上下呼应,能打、能退、能进的地道网。

折叠历史人物
张森林,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于冉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他指示冉庄村干部带领游击组骨干及群众,先后挖了供区、县委干部和群众用以隐身、藏物、藏粮的秘密洞穴,为后来的16千米地道网,奠定了初步基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三月初八,张森林牺牲。

折叠传说轶事
堆土借弹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中旬的一天,梁连恒带领民兵在村北小街道口,堆起大堆新土,在村边几处险要的地方,也堆起土堆来,引诱敌人来打枪。敌人误以为新土堆是新建的地堡,一个连的枪弹,齐向土堆射来。敌人走后,梁连恒和他的爆破组赶到土堆前,破土取出弹头,又到敌人射击的阵地上,拣回弹壳。爆破组就地取材,先后制成翻火子弹6000多发。

以少抗多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20日,驻保定的伪绥靖军集团司令齐靖宇和清苑县伪县长丛殿墀,带领两个团1000多兵力进攻冉庄。冉庄兵30余人分别把守在地道工事里,利用地道工事和地雷等武器打击敌人,战斗持续13个小时,杀伤大批敌人,其中有副团长1名,副官1名,连长1名,排长1名,而民兵只有1人臂部受轻伤。

折叠古槐
一说,明代山西移民至冉庄,行前眷恋家乡,自洪桐县老槐树下取树种埋至新的家乡,冉庄街头种植成树。另一说,冉庄正式建村于唐,古槐于建村时所种。1965年拍电影《地道战》时,古槐枝叶仍现生机,至20世纪70年代才最后枯死。

折叠影视作品
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就是取材于冉庄地道战遗址。 《烈火金钢》、《平原游击队》等多部电影中的许多场景也是在此拍摄的。

折叠出版书籍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出版了《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地下烽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丛书)等书籍。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 冉庄地道战遗址为抗击侵略者,为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见证,是人民战争取得胜利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英勇斗争精神的历史见证。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8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5年1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

1996年,冉庄地道战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复和建设,在原有保存2000多米地道的基础上,又修复旧地道400余米,并同时修复、复原了地下兵工厂、地下储粮室、抗日村公所(吕正操司令员收编联庄会旧址)、保定城市工作委员会(九地委城工部)、冉庄抗日武装委员会等旧址。

1997年6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3年9月,冉庄地道战遗址被河北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2004年,清苑县成立"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暨清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文化、公安、计划、环保等24个县直部门。

2005年8月16日,国家文物局下发"文物保函[2005]915"号文件,对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编制的《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做出正式批复。《保护规划》中包括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整体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纪念馆迁建三大工程,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06年先后实施。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

开放时间
09:00~16:30(逢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
免费

交通信息
自驾

经京港澳高速公路,在清苑区路口下道南行3千米,再右转驶入通往冉庄村的县级旅游专线公路直达;

经G107国道或京港澳高速公路,在望都下道,走省级公路蠡野路张望段向东行20千米即到。

公交

自保定客运中心站乘坐保定~阳城、保定~李庄、保定~北段庄班车到冉庄下车即到。
上一篇:西寨遗址
下一篇:澄江化石遗址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