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遗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20/08/16
古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以及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如民居、村落、都城、宫殿、官署、寺庙、作坊等。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这些遗迹大都湮没埋藏在地下,少数在地面上残存一些高台殿基或残垣断壁,有的则沦为的废墟。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拣一块瓦就是历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古文化遗址
内容
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等
分类
村落·居住等
所属领域
考古学
目录
1简介
2古文化遗址分类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面对因文化堆积而隆起的地面,面对散落在地上历经几千年的陶片,我们心中总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愫,千年的沧桑,千年的沉寂,千年的落寞,那深埋地下的古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远古的呼唤。
折叠编辑本段古文化遗址分类
折叠村落·居住
平凉市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大岭上遗址1976年夏由刘玉林和何浩林在泾川县太平乡梅家洼岭背后村首次发现一批石制品。后经多年调查清理,共发现石制品41件,其中典型的石器8件,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一器多用的大尖状器。总体上类型单调,制作粗糙,无规律可循,呈现出明显的原始性。遗址地层断面出露明显,古土壤条带清楚。石器存于第二层和第五层。据测定,第五层古土壤条带地层时代约与蓝田公王岭地层相当,即距今约115万年-65万年,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
迄今为止,系甘肃境内惟一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第二层约与北京猿人时代相近,距今约70万年-23万年,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 牛角沟遗址1974年初,由刘玉林在泾川县泾明乡东庄村牛角沟发现一件打制精美的石球和两件石片。后经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专家亲临现场考察指导,于1975年初刘玉林在同一地点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和几十件石器及中华鼢鼠、披毛犀、鹿、马、牛等动物化石。人类头骨化石仅存右额部一小片、右顶骨大部、较完整的石颞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顶骨一小部。专家断定为一"20岁左右的女性青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其人种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距今约3-5万年,是甘肃境内第一个有人化石的遗址。 南峪沟遗址位于泾川县飞云乡南峪村东200米处,系1976年发现,属旧石器晚期遗址。发现的石器有石斧、石英、石片,并伴有马、羊等动物化石7件。 双堡子沟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双堡子沟,1982年发现,后经1986年和1988年2次复查,在杂色粘土层中发现10多件石器,多为刮削器,其中一件白色石英岩制成的类似高背盘状刮削器较为精细。中国《人类学学报》认为"其加工方法和形状与甘肃东部的环县刘家岔的石器接近",系旧石器晚期遗址。伴随石器出土的有披毛犀牛、牛角、羊角等化石。 长尾沟口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水洛河西岸长尾沟口。
早在1955年即有发现,后经1986年、1988年两次调查,在沟口两侧断崖上采到石器;并于其剖面下方发现一脱层的人类头骨化石。后在沟口右侧黄土层下亦发现石器,两处石器计20余件,其中有白色石英岩制成的凹刃刮削器。遗址土样经兰州大学地理系实验室测 定为距今27100±600年,脱层头盖骨鉴定为晚期智人。 石洞门遗址位于庄浪县阳川乡李家湾西北500米山坡上,1988年发现,属仰韶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遗迹有粟窖一处,呈倒纺锤形,口径1.2米,底径2.5米,深1.8米,内有20厘米厚粟粒,已碳化。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罐、盆、碗、尖底瓶等,纹饰有勾叶圆点纹、夹砂乳灯纹等。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塬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北关村余家塬东南100米处。属仰韶文化遗存,涵汉文化、宋文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遗迹有灰坑。出土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盆、钵、尖底瓶、罐及汉瓦、汉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残片和白瓷残片。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家塬子遗址位于崇信县铜城乡麻堡子村西南200米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遗存。面积约2.9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0.5-3米深。暴露遗迹有袋形灰坑。遗物有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的尖底瓶、钵、盆、罐、陶纺轮、刀、石斧、石环及彩陶片、红陶残片。纹饰有鱼纹、几何纹、宽带纹、曲线纹、绳纹、附加堆纹。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坡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西北100米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8-4.4米深。遗迹有灰坑、白灰面。遗物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齐家文化的钵、盆、尖底瓶、罐、石刀、石锛、石铲、石斧、石凿、石环及彩陶残片、灰褐陶片等。纹饰有几何纹、孤线圆点纹、粗绳纹、篮纹、锥刺纹。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台遗址位于崆峒区柳湖乡王坪村吊庄20米处的台地上。1958年发现,属仰韶文化兼有齐家文化和周文化遗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遗迹有灰坑、白灰面、灶。先后出土遗物有尖底瓶、碗、钵、杯、石斧、石刀、石锥、石球、石纺轮、骨椎及大量红陶、灰陶、彩陶残片等20多件。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番子坪遗址位于静宁县李店乡深沟河西南岸的台地上。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遗迹有灰坑、灶坑、陶窑、白灰面、墓葬。遗物有陶罐、陶瓶、陶鬲、陶钵,陶质多为细泥红陶、夹砂灰陶、夹砂杜红陶。遗址上分布有汉墓,清理发掘4处,出土文物400余件。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遗址位于灵台县中台镇许家沟村达溪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代、秦代、汉代文化叠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遗址的硬地面是一种近似混凝土的材料铺就,表面青色、光硬,内含小石子,长度为20多米,厚为20-30厘米,是地面建筑遗址。遗物有红陶尖底瓶、红陶黑彩钵、红陶罐、红陶绳纹瓮和绳纹罐、断片及汉代灰陶罐、陶仓等。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堡子山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原乡横渠村,属仰韶文化兼有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以上。遗物有红陶钵、尖底瓶残件、刮削器、陶铃、骨铲、石斧、石锛、石凿等,同时伴有秦、汉、唐、宋各代陶器出土。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家咀遗址位于灵台县百里乡稔沟蒋家咀川台地。属仰韶文化兼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遗迹有灰坑、白灰面。遗物有细泥红陶片、灰陶片、刮削器、磨制石器及红陶盆、罐。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李遗址位于灵台县独店镇姚李村,属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距地表4至6米。遗迹有袋状灰坑、白灰面。遗物于地表可见,有泥质陶片、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和大量素面灰陶片及蒜头陶瓶、红陶盆、钻眼石斧、石凿等。纹饰有篮纹、堆纹、细绳 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草脉殿遗址位于灵台县什字镇草脉村,属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6米。遗迹有袋状灰坑、白灰面、半地穴居址、谷窖。谷窖底存有0.8米厚的谷粒及谷秸,已碳化。遗物有褐陶罐、灰陶折肩罐、残骨针等。
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川口柳家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乡川口柳家村东100米,水洛河东二级台地上,属寺洼文化遗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0.8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遗物有马鞍口罐、鼎和铜尊、铜剑、残戈、夹砂红陶片、器物残片,纹饰有素面、附加堆纹、绳纹。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洼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乡徐家下碾村西200米,属寺洼文化遗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上大量分布寺洼文化墓葬,1981年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泾渭考古队对狮子洼104座墓葬的发掘,清理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多,有双马鞍口罐、齐口罐、五联罐、白彩灰陶罐、黑彩红陶罐。铜器有戈、矛、刀、镞等。出土陪葬牛、马、羊动物骨骸,并有松绿石、玛瑙珠等饰物出土。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沟遗址位于平凉市西二十公里安国乡东沟,属寺洼文化遗存。1958年由山洪冲刷致裸露而被发现。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墓葬遗址和庙坪居住处遗址。内有伸肢仰卧的人骨架一具。遗物有红陶罐、陶鬲、陶壶等陶器20余种。另有铜鼎、铜铃、铜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贝饰等遗物。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山上遗址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白水村西南100米处。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有灰层、灰坑、白灰面遗迹。出土遗物有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纹印模,还有石丸、石锤及蚌饰品等。
属仰韶文化,兼含齐家文化。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塬坪遗址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嵋岘村塬头100米处,暴露遗迹白灰面、灰坑、灶坑、火种坑等,地表有多种陶器(含彩陶)残片,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199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沟坪遗址位于灵台县新开乡寺沟坪。遗址长50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文化层厚1-3米。遗物有细泥红陶鬲及细泥彩陶片和盆口沿、瓶颈等,属仰韶文化。 周家坪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原乡景家庄村周家坪黑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遗址面积4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出土遗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细砂红陶、夹砂红陶、鬲口沿、罐口、缸底、骨锥等,同时有春秋时期的灰陶豆、陶簋、青铜车马銮铃、戈、矛、锛、削、镞以及三个大小有序的铜鼎和稀有文物铜柄铁剑一把,属齐家文化兼存周文化。 高家沟遗址位于静宁县葫芦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汇处的仁大乡高家沟村南500米处的二级台地上,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烧窑坑、火种坑、白灰面、墓葬。出土遗物有陶罐、瓶、盆、钵和石斧、石刀、蛋丸纺轮等。陶器多为素面细泥红陶、夹砂灰陶和彩陶,纹饰有篮纹、绳纹等。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马家窑文化,兼含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 窦家坪遗址位于静宁县贾河乡窦家坪村东250米处的河谷台地上,面积5.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1.7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烧窑坑、墓葬。出土遗物有旋涡纹彩陶瓶、灰陶瓶、星月形堆积纹夹砂红陶缸和石斧、玉铲等。陶器多为绳纹素面红陶、彩陶等,属齐家文化。 郭家塬遗址位于静宁县深沟河西岸深沟乡上扬村南200米处,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火种坑、白灰面等。出土遗物有素面绳纹细泥红陶、夹砂灰红陶和多种纹饰的彩陶,且有一组庙底沟文化类型的陶盆、陶碗、陶杯等。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兼含齐家文化。 寺坪塬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镇东南部水洛南、北两河交汇处三角地带。1958年发现,面积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米,有大量袋状灰坑、烧红土居住面、灶坑等。1992年又发现一巨大灰坑,底径8米、残深6米。出土陶片显示有宽带纹钵、窄带纹钵、勾叶圆点纹钵、弧线纹敛口罐、圆口变体鱼纹盆、杯口尖底瓶、细泥红陶直口钵,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吴家沟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吴家乐观村北部。1958年发现,面积1.25万平方米,文化遗迹有大量灰坑、灰层及草拌泥居住面。地表遗留陶片显示有细泥红陶杯口附加堆纹尖底瓶、直口钵、敛口彩陶罐、平口沿彩陶盆、平口沿灰陶尖底瓶等。1971年出土一红陶兽头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姚家沟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关村西南60米处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4.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3米。断层暴露有袋形灰坑和灰层。出土遗物有彩陶盆、红陶钵、灰陶鬲、罐、釜、盂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兼有战国时秦文化遗存。
折叠城堡·烽墩
成纪古城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沟河交汇处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叠压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上,呈正方形,边长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西、南两面城址因河水冲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现为河滩田,东、北两面现存部分城墙(似为后世在原墙址上补筑),基厚12米,顶宽1.5-2米,夯层厚14-18厘米。夯土中夹杂大量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陶片及汉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内外存有大量秦汉时期板瓦、筒瓦、回纹铺地砖和灰陶器物残片及唐宋时瓷片。筒瓦一般长41厘米,直径14.5-16厘米不等。现存瓦当多饰有双云纹、单云纹、葵花纹,有的烧前刻有"长乐未央"或"大禾美帛"铭文。城址内已发现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两口曾先后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战国和汉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废后填充入内的汉瓦当、瓦片等;另一口废弃后被一西汉墓所覆。从城址遗存实物推断,古城应建于战国时秦统辖时期。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武古城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泾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临泾河,东、西两面有深沟,南为人工开辟的斩断面。城址有内外城,内城呈"吕"字形,为夯土筑就。内城东、西墙长皆1200米,北墙长1000米,南墙长950米。
现存墙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层8-10厘米,夯迹圆形。城南墙外有人工城壕遗迹。城内有数条暗渠引入城外泉水,为竖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战国提梁铜壶、汉代铜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饰、弩机等。城址东南发现有铜矿石、铜渣。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密须古城位于灵台县百里乡达溪河岸二、三级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遗址东一公里处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据考证,这里是商代密须国都城,周文王伐灭密须后又为密国首府。城址内及附近曾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西周等不少遗物。 泾阳古城位于崆峒区安国乡油坊庄村的颉河北岸100米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址内地表存有大量汉代绳纹瓦片和陶片以及铜箭镞等遗物。在断层中夹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筒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六年(前301)"泾阳君质于齐",应是以地名封君;《括地志》记:"乌氏县,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汉书·地理志》记安定郡领21个县,泾阳、朝那等排在"乌氏"之前,有学者认为排列顺序系以置县先后为准的,所以泾阳应是战国时代秦所置县。
现定为西汉置县遗址。 阿阳古城位于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新村南300米处,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1.5米,暴露遗迹有灰层和杂物堆积层;遗物有红粗夹砂陶片,属齐家文化,有粗、细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及灰陶器物残片,常有汉半两和五铢钱币出土。城址下为齐家文化遗址,周围亦分布有红山咀马坡、党家坪、新村等5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冲塌,北面存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70米的墙址。筑城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现定为西汉所置县。 水洛古城位于今庄浪县城所在地,地处北、南水洛河交汇处。秦、汉时设水洛亭。东晋时已名水洛城,义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历经唐宋元明清,渐成一地重镇。 ? 庄浪古城位于庄浪县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汉时在这里设受渠亭,唐称结公城。蒙古太宗时在此设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围一里一百七十步",时有东、南、北三门。南门名镇远,北门名拱极。明代成化五年(1469),扩至周长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于南门建城楼,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后倾圮。乾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筑瓮城,改南门偏向东,名朝阳,北门名迎恩,各修二层城楼。现旧城垣尚有残迹,附近有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 蒋家坪古城位于泾川县城关镇蒋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临下。北面为山坡地,东、西两面为深沟,南临泾河,与对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遗址北窄南宽,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筑有5个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称"将台"。现存夯土层及残存遗迹显示,东、西两面原有城墙,南面距"将台"1000米处亦有1000米长东西走向的城墙,与南、北城墙相连接而成城堡。
此城是西魏时泾州刺使乙弗贵主持筑就。至唐初,因薛举反唐失败后,人称"薛举城",颇为后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北依山岭,南临泾水,西靠小路河。遗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宽约500米,东西长1500米。残墙厚6米,夯土层为9-11米,夯窝圆形。墙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汉时的陶片。遗址内砖头瓦砾堆积甚厚,多为汉、唐、宋代物,间有子母砖。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经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飞天、三世佛、经变等佛经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镌有"景明四年"字样,"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号,"四年"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遗址内曾出土数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时"熙宁"和徽宗时"崇宁"铜币。古城始建于西汉,后经北魏阴■,至唐时为潘原县城。 通边古城位于庄浪县东北部六盘山脚下的古鸡头道要冲,现为通边乡政府驻地。城堡遗址南北宽400米,东西长600米,旧有东、西、北三门,形如虎耳,俗称"虎耳城"。遗址内瓦砾层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残片。初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庆历八年(1048)称通边寨。金皇统二年(1142)设通边县。元初并入陇干县。
明清时为大集镇,商贸兴盛。民国时设通边镇。 胡谷堡位于崆峒区安国乡土桥村北颉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东西长429米,宽319米,墙基厚21米,夯土层为10-12厘米。现存残墙高15米。原有东、南、西三门。遗址内散见瓦片、瓷片多为宋代遗物。唐贞元七年(791)筑,名胡谷堡,后改名安国镇。 石门堡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与万泉乡交界处石门口东南小湾村西侧山巅。《水经注》:水洛水"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此地"山石如门,其路斩截",故名。清乾隆《静宁州志》记为"石门高山堡"。古堡筑于1087年,为水洛城所辖二堡之一。遗址呈椭圆形,东墙残留30米,内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残高8米。遗址内有齐家文化灰层灰坑。 赵墩大墩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赵墩乡一个长300余米的山梁上。计有4座,其中一座为通脊形,高4米,直径18米,夯层厚6厘米,有汉代竖绳纹灰陶罐残片;另外两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处烽台系由静宁县威戎镇境依次西来,东西一线排列计6座,直达六盘山。 良邑小湾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良邑乡。残台高5米,呈长方形,顶部南北边长2.5米,东西边长4.5米,底部南北边长5米,东西边长9米,夯层厚10厘米。遗址周围散见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残片以及砺石等遗物。与北部现阳咀、南部馒头咀、东部武家堡等烽台连接。 双疙瘩梁烽墩位于华亭县山寨乡北阳洼村双疙瘩梁上,连续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径10米,另两座高4米,直径6米,为宋代遗迹。 另外有汉、唐烽墩遗迹4座,一在华亭县西华镇蔺家沟北山上,称蔺家沟烽墩;一在华亭县县城西华尖山;另两座分别在华亭县东华镇南山十里墩和东华镇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称十里墩烽墩,后者称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遗址皆有明显的夯土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古文化遗址
内容
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等
分类
村落·居住等
所属领域
考古学
目录
1简介
2古文化遗址分类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面对因文化堆积而隆起的地面,面对散落在地上历经几千年的陶片,我们心中总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愫,千年的沧桑,千年的沉寂,千年的落寞,那深埋地下的古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远古的呼唤。
折叠编辑本段古文化遗址分类
折叠村落·居住
平凉市境内现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12处,除采集到石器外,还有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足以证明早在60万年前辖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大岭上遗址1976年夏由刘玉林和何浩林在泾川县太平乡梅家洼岭背后村首次发现一批石制品。后经多年调查清理,共发现石制品41件,其中典型的石器8件,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一器多用的大尖状器。总体上类型单调,制作粗糙,无规律可循,呈现出明显的原始性。遗址地层断面出露明显,古土壤条带清楚。石器存于第二层和第五层。据测定,第五层古土壤条带地层时代约与蓝田公王岭地层相当,即距今约115万年-65万年,地质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
迄今为止,系甘肃境内惟一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第二层约与北京猿人时代相近,距今约70万年-23万年,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 牛角沟遗址1974年初,由刘玉林在泾川县泾明乡东庄村牛角沟发现一件打制精美的石球和两件石片。后经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专家亲临现场考察指导,于1975年初刘玉林在同一地点发现人类头盖骨化石和几十件石器及中华鼢鼠、披毛犀、鹿、马、牛等动物化石。人类头骨化石仅存右额部一小片、右顶骨大部、较完整的石颞骨、枕骨的大部和左顶骨一小部。专家断定为一"20岁左右的女性青年个体",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其人种特征"与蒙古人种相符",距今约3-5万年,是甘肃境内第一个有人化石的遗址。 南峪沟遗址位于泾川县飞云乡南峪村东200米处,系1976年发现,属旧石器晚期遗址。发现的石器有石斧、石英、石片,并伴有马、羊等动物化石7件。 双堡子沟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双堡子沟,1982年发现,后经1986年和1988年2次复查,在杂色粘土层中发现10多件石器,多为刮削器,其中一件白色石英岩制成的类似高背盘状刮削器较为精细。中国《人类学学报》认为"其加工方法和形状与甘肃东部的环县刘家岔的石器接近",系旧石器晚期遗址。伴随石器出土的有披毛犀牛、牛角、羊角等化石。 长尾沟口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水洛河西岸长尾沟口。
早在1955年即有发现,后经1986年、1988年两次调查,在沟口两侧断崖上采到石器;并于其剖面下方发现一脱层的人类头骨化石。后在沟口右侧黄土层下亦发现石器,两处石器计20余件,其中有白色石英岩制成的凹刃刮削器。遗址土样经兰州大学地理系实验室测 定为距今27100±600年,脱层头盖骨鉴定为晚期智人。 石洞门遗址位于庄浪县阳川乡李家湾西北500米山坡上,1988年发现,属仰韶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遗迹有粟窖一处,呈倒纺锤形,口径1.2米,底径2.5米,深1.8米,内有20厘米厚粟粒,已碳化。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罐、盆、碗、尖底瓶等,纹饰有勾叶圆点纹、夹砂乳灯纹等。199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余家塬遗址位于庄浪县南湖镇北关村余家塬东南100米处。属仰韶文化遗存,涵汉文化、宋文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暴露遗迹有灰坑。出土遗物有庙底沟类型彩陶盆、钵、尖底瓶、罐及汉瓦、汉灰陶罐、宋碗、豆青瓷残片和白瓷残片。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家塬子遗址位于崇信县铜城乡麻堡子村西南200米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遗存。面积约2.9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0.5-3米深。暴露遗迹有袋形灰坑。遗物有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的尖底瓶、钵、盆、罐、陶纺轮、刀、石斧、石环及彩陶片、红陶残片。纹饰有鱼纹、几何纹、宽带纹、曲线纹、绳纹、附加堆纹。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坡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梁坡村西北100米处,?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1.8-4.4米深。遗迹有灰坑、白灰面。遗物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齐家文化的钵、盆、尖底瓶、罐、石刀、石锛、石铲、石斧、石凿、石环及彩陶残片、灰褐陶片等。纹饰有几何纹、孤线圆点纹、粗绳纹、篮纹、锥刺纹。
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家台遗址位于崆峒区柳湖乡王坪村吊庄20米处的台地上。1958年发现,属仰韶文化兼有齐家文化和周文化遗存。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遗迹有灰坑、白灰面、灶。先后出土遗物有尖底瓶、碗、钵、杯、石斧、石刀、石锥、石球、石纺轮、骨椎及大量红陶、灰陶、彩陶残片等20多件。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番子坪遗址位于静宁县李店乡深沟河西南岸的台地上。属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遗迹有灰坑、灶坑、陶窑、白灰面、墓葬。遗物有陶罐、陶瓶、陶鬲、陶钵,陶质多为细泥红陶、夹砂灰陶、夹砂杜红陶。遗址上分布有汉墓,清理发掘4处,出土文物400余件。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遗址位于灵台县中台镇许家沟村达溪河北岸二级台地上。属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周代、秦代、汉代文化叠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3米。遗址的硬地面是一种近似混凝土的材料铺就,表面青色、光硬,内含小石子,长度为20多米,厚为20-30厘米,是地面建筑遗址。遗物有红陶尖底瓶、红陶黑彩钵、红陶罐、红陶绳纹瓮和绳纹罐、断片及汉代灰陶罐、陶仓等。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堡子山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原乡横渠村,属仰韶文化兼有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5米以上。遗物有红陶钵、尖底瓶残件、刮削器、陶铃、骨铲、石斧、石锛、石凿等,同时伴有秦、汉、唐、宋各代陶器出土。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家咀遗址位于灵台县百里乡稔沟蒋家咀川台地。属仰韶文化兼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米。遗迹有灰坑、白灰面。遗物有细泥红陶片、灰陶片、刮削器、磨制石器及红陶盆、罐。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姚李遗址位于灵台县独店镇姚李村,属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距地表4至6米。遗迹有袋状灰坑、白灰面。遗物于地表可见,有泥质陶片、夹砂红陶片、夹砂灰陶片和大量素面灰陶片及蒜头陶瓶、红陶盆、钻眼石斧、石凿等。纹饰有篮纹、堆纹、细绳 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草脉殿遗址位于灵台县什字镇草脉村,属齐家文化遗存。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6米。遗迹有袋状灰坑、白灰面、半地穴居址、谷窖。谷窖底存有0.8米厚的谷粒及谷秸,已碳化。遗物有褐陶罐、灰陶折肩罐、残骨针等。
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川口柳家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乡川口柳家村东100米,水洛河东二级台地上,属寺洼文化遗存。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0.8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遗物有马鞍口罐、鼎和铜尊、铜剑、残戈、夹砂红陶片、器物残片,纹饰有素面、附加堆纹、绳纹。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洼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乡徐家下碾村西200米,属寺洼文化遗存。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上大量分布寺洼文化墓葬,1981年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泾渭考古队对狮子洼104座墓葬的发掘,清理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多,有双马鞍口罐、齐口罐、五联罐、白彩灰陶罐、黑彩红陶罐。铜器有戈、矛、刀、镞等。出土陪葬牛、马、羊动物骨骸,并有松绿石、玛瑙珠等饰物出土。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沟遗址位于平凉市西二十公里安国乡东沟,属寺洼文化遗存。1958年由山洪冲刷致裸露而被发现。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墓葬遗址和庙坪居住处遗址。内有伸肢仰卧的人骨架一具。遗物有红陶罐、陶鬲、陶壶等陶器20余种。另有铜鼎、铜铃、铜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贝饰等遗物。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山上遗址位于崆峒区白水镇白水村西南100米处。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有灰层、灰坑、白灰面遗迹。出土遗物有较完整的陶器尖底瓶、缸、席纹印模,还有石丸、石锤及蚌饰品等。
属仰韶文化,兼含齐家文化。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塬坪遗址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嵋岘村塬头100米处,暴露遗迹白灰面、灰坑、灶坑、火种坑等,地表有多种陶器(含彩陶)残片,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199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沟坪遗址位于灵台县新开乡寺沟坪。遗址长500余米,东西宽300余米,文化层厚1-3米。遗物有细泥红陶鬲及细泥彩陶片和盆口沿、瓶颈等,属仰韶文化。 周家坪遗址位于灵台县梁原乡景家庄村周家坪黑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遗址面积4500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出土遗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细砂红陶、夹砂红陶、鬲口沿、罐口、缸底、骨锥等,同时有春秋时期的灰陶豆、陶簋、青铜车马銮铃、戈、矛、锛、削、镞以及三个大小有序的铜鼎和稀有文物铜柄铁剑一把,属齐家文化兼存周文化。 高家沟遗址位于静宁县葫芦河、李店河、清水河三水交汇处的仁大乡高家沟村南500米处的二级台地上,面积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2.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烧窑坑、火种坑、白灰面、墓葬。出土遗物有陶罐、瓶、盆、钵和石斧、石刀、蛋丸纺轮等。陶器多为素面细泥红陶、夹砂灰陶和彩陶,纹饰有篮纹、绳纹等。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马家窑文化,兼含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 窦家坪遗址位于静宁县贾河乡窦家坪村东250米处的河谷台地上,面积5.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1.7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烧窑坑、墓葬。出土遗物有旋涡纹彩陶瓶、灰陶瓶、星月形堆积纹夹砂红陶缸和石斧、玉铲等。陶器多为绳纹素面红陶、彩陶等,属齐家文化。 郭家塬遗址位于静宁县深沟河西岸深沟乡上扬村南200米处,面积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灶坑、火种坑、白灰面等。出土遗物有素面绳纹细泥红陶、夹砂灰红陶和多种纹饰的彩陶,且有一组庙底沟文化类型的陶盆、陶碗、陶杯等。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兼含齐家文化。 寺坪塬遗址位于庄浪县水洛镇东南部水洛南、北两河交汇处三角地带。1958年发现,面积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8-1米,有大量袋状灰坑、烧红土居住面、灶坑等。1992年又发现一巨大灰坑,底径8米、残深6米。出土陶片显示有宽带纹钵、窄带纹钵、勾叶圆点纹钵、弧线纹敛口罐、圆口变体鱼纹盆、杯口尖底瓶、细泥红陶直口钵,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吴家沟遗址位于庄浪县朱店镇吴家乐观村北部。1958年发现,面积1.25万平方米,文化遗迹有大量灰坑、灰层及草拌泥居住面。地表遗留陶片显示有细泥红陶杯口附加堆纹尖底瓶、直口钵、敛口彩陶罐、平口沿彩陶盆、平口沿灰陶尖底瓶等。1971年出土一红陶兽头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姚家沟遗址位于崇信县锦屏镇关村西南60米处的?河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4.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4-3米。断层暴露有袋形灰坑和灰层。出土遗物有彩陶盆、红陶钵、灰陶鬲、罐、釜、盂等。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兼有战国时秦文化遗存。
折叠城堡·烽墩
成纪古城位于静宁县治平乡刘河村南1000米的治平、深沟河交汇处的河谷川台地上。城址叠压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上,呈正方形,边长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西、南两面城址因河水冲刷已塌陷,有五分之二现为河滩田,东、北两面现存部分城墙(似为后世在原墙址上补筑),基厚12米,顶宽1.5-2米,夯层厚14-18厘米。夯土中夹杂大量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陶片及汉代陶片、唐宋瓷片。城址内外存有大量秦汉时期板瓦、筒瓦、回纹铺地砖和灰陶器物残片及唐宋时瓷片。筒瓦一般长41厘米,直径14.5-16厘米不等。现存瓦当多饰有双云纹、单云纹、葵花纹,有的烧前刻有"长乐未央"或"大禾美帛"铭文。城址内已发现5口相似的筒形水井,其中两口曾先后挖掘清理,井深12米。其中一口井底有战国和汉代已破碎的陶罐(汲水用器)及井废后填充入内的汉瓦当、瓦片等;另一口废弃后被一西汉墓所覆。从城址遗存实物推断,古城应建于战国时秦统辖时期。199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武古城位于泾川县泾明乡长武城村泾河南岸距河床百米高的坪上,北临泾河,东、西两面有深沟,南为人工开辟的斩断面。城址有内外城,内城呈"吕"字形,为夯土筑就。内城东、西墙长皆1200米,北墙长1000米,南墙长950米。
现存墙最高3.5米,基厚12米,夯土层8-10厘米,夯迹圆形。城南墙外有人工城壕遗迹。城内有数条暗渠引入城外泉水,为竖井水源。城址附近出土有战国提梁铜壶、汉代铜鼎、唐代造像塔及瓷碗、牌饰、弩机等。城址东南发现有铜矿石、铜渣。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密须古城位于灵台县百里乡达溪河岸二、三级台地上。城址今仍可辨。遗址东一公里处曾出土重43公斤大鼎。据考证,这里是商代密须国都城,周文王伐灭密须后又为密国首府。城址内及附近曾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西周等不少遗物。 泾阳古城位于崆峒区安国乡油坊庄村的颉河北岸100米的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城址内地表存有大量汉代绳纹瓦片和陶片以及铜箭镞等遗物。在断层中夹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的筒瓦。据《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六年(前301)"泾阳君质于齐",应是以地名封君;《括地志》记:"乌氏县,周之故地,后入于戎,秦惠王取之,置乌氏县。"《汉书·地理志》记安定郡领21个县,泾阳、朝那等排在"乌氏"之前,有学者认为排列顺序系以置县先后为准的,所以泾阳应是战国时代秦所置县。
现定为西汉置县遗址。 阿阳古城位于静宁县城川乡靳寺新村南300米处,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1.5米,暴露遗迹有灰层和杂物堆积层;遗物有红粗夹砂陶片,属齐家文化,有粗、细绳纹板瓦、筒瓦、瓦当及灰陶器物残片,常有汉半两和五铢钱币出土。城址下为齐家文化遗址,周围亦分布有红山咀马坡、党家坪、新村等5处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城址大部分已被河水冲塌,北面存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70米的墙址。筑城年代不晚于战国时期,现定为西汉所置县。 水洛古城位于今庄浪县城所在地,地处北、南水洛河交汇处。秦、汉时设水洛亭。东晋时已名水洛城,义熙五年(409),西秦攻克水洛城。历经唐宋元明清,渐成一地重镇。 ? 庄浪古城位于庄浪县西北部庄浪河河谷。秦汉时在这里设受渠亭,唐称结公城。蒙古太宗时在此设庄浪路治所。元代至正二十七年(1290),城"周围一里一百七十步",时有东、南、北三门。南门名镇远,北门名拱极。明代成化五年(1469),扩至周长三里。嘉靖十三年(1534)于南门建城楼,至清康熙五年(1660),城的南北垣先后倾圮。乾隆三十三年(1694)整修,增筑瓮城,改南门偏向东,名朝阳,北门名迎恩,各修二层城楼。现旧城垣尚有残迹,附近有新石器遗址和汉墓群。 蒋家坪古城位于泾川县城关镇蒋家坪上,背山面水,居高临下。北面为山坡地,东、西两面为深沟,南临泾河,与对面的何家坪相峙,形成咽喉要塞。遗址北窄南宽,呈簸箕形,靠北土丘上筑有5个土台,居中者最高,人称"将台"。现存夯土层及残存遗迹显示,东、西两面原有城墙,南面距"将台"1000米处亦有1000米长东西走向的城墙,与南、北城墙相连接而成城堡。
此城是西魏时泾州刺使乙弗贵主持筑就。至唐初,因薛举反唐失败后,人称"薛举城",颇为后人所重。 潘原古城位于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曹湾村。北依山岭,南临泾水,西靠小路河。遗址是三角形,北延伸至山坡,南近河岸,根基宽约500米,东西长1500米。残墙厚6米,夯土层为9-11米,夯窝圆形。墙土中含有仰韶及西汉时的陶片。遗址内砖头瓦砾堆积甚厚,多为汉、唐、宋代物,间有子母砖。出土文物有石函、石桌、石经幢和造像石方塔,上刻有飞天、三世佛、经变等佛经故事,其中有一石刻镌有"景明四年"字样,"景明"系北魏宣武帝年号,"四年"为公元503年。1973年,在遗址内曾出土数百斤窖藏宋代神宗时"熙宁"和徽宗时"崇宁"铜币。古城始建于西汉,后经北魏阴■,至唐时为潘原县城。 通边古城位于庄浪县东北部六盘山脚下的古鸡头道要冲,现为通边乡政府驻地。城堡遗址南北宽400米,东西长600米,旧有东、西、北三门,形如虎耳,俗称"虎耳城"。遗址内瓦砾层厚1.5米,曾出土宋白瓷、豆青瓷、黑瓷残片。初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庆历八年(1048)称通边寨。金皇统二年(1142)设通边县。元初并入陇干县。
明清时为大集镇,商贸兴盛。民国时设通边镇。 胡谷堡位于崆峒区安国乡土桥村北颉河南岸平川上。城址呈方形,东西长429米,宽319米,墙基厚21米,夯土层为10-12厘米。现存残墙高15米。原有东、南、西三门。遗址内散见瓦片、瓷片多为宋代遗物。唐贞元七年(791)筑,名胡谷堡,后改名安国镇。 石门堡位于庄浪县朱店镇与万泉乡交界处石门口东南小湾村西侧山巅。《水经注》:水洛水"迳石门峡,谓之石门水。"此地"山石如门,其路斩截",故名。清乾隆《静宁州志》记为"石门高山堡"。古堡筑于1087年,为水洛城所辖二堡之一。遗址呈椭圆形,东墙残留30米,内高3米,外高6米。有烽火台一座,残高8米。遗址内有齐家文化灰层灰坑。 赵墩大墩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赵墩乡一个长300余米的山梁上。计有4座,其中一座为通脊形,高4米,直径18米,夯层厚6厘米,有汉代竖绳纹灰陶罐残片;另外两座有宋代陶片。按地形,此处烽台系由静宁县威戎镇境依次西来,东西一线排列计6座,直达六盘山。 良邑小湾梁烽台位于庄浪县良邑乡。残台高5米,呈长方形,顶部南北边长2.5米,东西边长4.5米,底部南北边长5米,东西边长9米,夯层厚10厘米。遗址周围散见明代白瓷圈足碗、青花瓷碗、粗瓷罐、灰陶罐等残片以及砺石等遗物。与北部现阳咀、南部馒头咀、东部武家堡等烽台连接。 双疙瘩梁烽墩位于华亭县山寨乡北阳洼村双疙瘩梁上,连续有三座烽墩,一座最高者6米,直径10米,另两座高4米,直径6米,为宋代遗迹。 另外有汉、唐烽墩遗迹4座,一在华亭县西华镇蔺家沟北山上,称蔺家沟烽墩;一在华亭县县城西华尖山;另两座分别在华亭县东华镇南山十里墩和东华镇裕光村郭家梁,前者称十里墩烽墩,后者称郭家梁烽墩。4座烽墩遗址皆有明显的夯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