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遗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20/08/24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
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它首次体现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邺城遗址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是中外历史界的关注点之一。邺城遗址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对中国后世长安、洛阳等古城建设乃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古都建设影响深远。
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邺城城墙附近发现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已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2013年5月27日,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河北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
2014年举办的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颁奖典礼上,邺城遗址产业园荣获"第20届金旅奖·十大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称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邺城遗址
所属年代
魏晋南北朝
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华北
所属地区
河北临漳县
地位
曹魏五都之一
目录
1遗址布局
2历史沿革
3考古发现
4遗址保护
5遗址沙盘
6邺城博物馆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布局
邺城遗址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部分,大体呈日字形。邺北城为曹魏时期的城市布局,为曹操主持建设。北城东西七华里,南北五华里,外城共设七个门,南面三个分别为广阳门、永阳门和凤阳门,北面两个分别是广德门和厩门,东西各一个门,分别是建春门和金明门。
据记载,北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东西7里,南北5里,周设6门。实际勘测结果为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规模略小于文献记载。城内由贯穿东西城门的大道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央为宫殿区。西为禁苑铜爵园,内设马厩、武库,西城垣上筑有壮观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宫殿东面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及衙署。城南部为居民区,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北邺城规划整齐,交通便利,对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设产生过深刻影响。根据记载,南邺城东西6里,南北8里60步。实测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墙外有护壕。宫城设在城北部中央,宫北有后苑。居民区分设里坊。正南门朱明门已经发掘,为三门道,门南侧有方形阙楼夯基。
邺北城东部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武器库和马厩在三台南面的西城墙下。穿过邺北城中间的这条河称为长明沟,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内,是邺北城主要的用水来源。曹魏时期,漳河在邺北城城外北面流过。
因漳水泛滥与改道,临漳县内邺城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今地面所存,仅金虎台、铜雀台等部分残基以及瓦当、青石螭首等遗物。邺城西北,为东魏、北齐陵墓区。
一条连接建春门和金明门的东西大街将邺北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中部是宫殿和官衙,西部是铜雀苑,又称铜爵苑,铜雀苑既是游园,也是建安(邺下)文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曹操在铜雀(爵)苑西侧的西城墙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三台均为曹操规划修建,是中国古代台式建筑的巅峰之作。
东魏时期,邺南城在邺北城的基础之上续建而成。南城紧靠邺北城,二者合二为一,共用一墙,北城南墙即南城北墙,邺南城的北门就是邺北城的南门。
邺北城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它中轴对称制度、单一宫城布局、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影响深远。后来的邺南城、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均沿袭于此,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邺城建造而成。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临漳古时称邺,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文侯定为陪都。东汉末年,曹操居邺,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临漳境内邺城曾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朝代都城,据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之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誉。同时,邺城也是西门豹投巫治邺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仅邺城周边就有大型寺庙4000余座,僧尼8万多人。
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邺北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1957年后调查发掘。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折叠出土文物
2012年年初,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的邺城遗址北吴庄,发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类佛造像2895件。引起世人关注。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时代跨越东魏北齐至唐代初期,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造型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博士介绍,北吴庄佛造像时代起始于东魏北齐,止于唐代早期。北吴庄佛造像为首批修复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龙树背龛"的佛造像精美绝伦,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
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如此规模宏大(长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邺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无疑具备了皇家寺院的气派。据说当时的统治者将国库收入的1/3用于建设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国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
201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临漳县下辖村庄名)佛造像埋藏坑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块),佛造像数量众多,级别史无前例,是已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土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
根据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确认,佛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
折叠意义
这处埋藏坑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据专家推测,为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这一次的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北朝、隋朝、唐初时期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这批佛造像反映了都城级别的佛教文化在当时的发展程度,这样的发现史无前例。
其一,埋葬坑位于邺城南外郭城区内,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灭佛运动和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二,埋葬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具有科学记录。
其三,出土佛像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主要题材有释迦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其四,这批佛像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保护
1988年,邺城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中国36处大遗址之一。总投资1亿多元的邺城博物馆是依据《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位于邺城遗址保护范围以外,邺北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距离邺北城的北城墙基址约380米处,主要用于收藏和展示邺城出土文物,弘扬邺城历史文化,承担邺城历史研究和传播任务,兼做邺城考古工作站。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此次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
邺城遗址中"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河北省文化产业"三个十"之"十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荐名单中,这是已知的邯郸市惟一一个入选的省级文化产业项目。
2012年10月22日邺城遗址产业园(邺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经成功入选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这是邯郸市惟一入选的文化产业项目。
2013年5月27日,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沙盘
2012年8月16日开馆的河北临漳邺城博物馆,首次展示了邺城遗址1:600沙盘。邺城遗址原貌首次以实物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沙盘是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邺城考古队近30年的考古勘探成果制作,展现了当时邺城内廓城的全貌以及部分外廓城,沙盘总面积约600平方米。
折叠编辑本段邺城博物馆
临漳县邺城博物馆是该县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2009年8月11日,邺城博物馆奠基兴建。2011年1月,博物馆主体建设完工。
邺城博物馆址选定在邺城遗址保护范围以外、邺北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距离邺北城的北城墙基址约380米处。
邺城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此次博物馆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
博物馆大门外的人面瓦当照壁墙为该馆的标志性建筑,上面的造型是仿造邺城遗址出土的前燕时期半人面瓦饰件以约1:50等比放大建成。博物馆主馆的外形是依据邺南城的正南门朱明门的意象而建,东西长65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为邺北城的千分之一,由城楼、城门和城墙共同组成。博物馆中间门洞是参考有关文献记载及邺城考古队在邺南城朱明门遗址发掘现场情况而仿制。
主馆主要包括6个展厅,展示了邺城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面貌,包括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城等。其中第五展厅是该馆一大特色,是专门的佛造像展厅,名字为"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
历史上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
邺城是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它首次体现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邺城遗址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是中外历史界的关注点之一。邺城遗址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对中国后世长安、洛阳等古城建设乃至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古都建设影响深远。
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邺城城墙附近发现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已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2013年5月27日,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河北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
2014年举办的第20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颁奖典礼上,邺城遗址产业园荣获"第20届金旅奖·十大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称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邺城遗址
所属年代
魏晋南北朝
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华北
所属地区
河北临漳县
地位
曹魏五都之一
目录
1遗址布局
2历史沿革
3考古发现
4遗址保护
5遗址沙盘
6邺城博物馆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布局
邺城遗址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部分,大体呈日字形。邺北城为曹魏时期的城市布局,为曹操主持建设。北城东西七华里,南北五华里,外城共设七个门,南面三个分别为广阳门、永阳门和凤阳门,北面两个分别是广德门和厩门,东西各一个门,分别是建春门和金明门。
据记载,北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东西7里,南北5里,周设6门。实际勘测结果为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规模略小于文献记载。城内由贯穿东西城门的大道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央为宫殿区。西为禁苑铜爵园,内设马厩、武库,西城垣上筑有壮观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三台。宫殿东面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及衙署。城南部为居民区,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北邺城规划整齐,交通便利,对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设产生过深刻影响。根据记载,南邺城东西6里,南北8里60步。实测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墙外有护壕。宫城设在城北部中央,宫北有后苑。居民区分设里坊。正南门朱明门已经发掘,为三门道,门南侧有方形阙楼夯基。
邺北城东部是贵族集居区"戚里"。南区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武器库和马厩在三台南面的西城墙下。穿过邺北城中间的这条河称为长明沟,是引漳水而通往城内,是邺北城主要的用水来源。曹魏时期,漳河在邺北城城外北面流过。
因漳水泛滥与改道,临漳县内邺城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今地面所存,仅金虎台、铜雀台等部分残基以及瓦当、青石螭首等遗物。邺城西北,为东魏、北齐陵墓区。
一条连接建春门和金明门的东西大街将邺北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中部是宫殿和官衙,西部是铜雀苑,又称铜爵苑,铜雀苑既是游园,也是建安(邺下)文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曹操在铜雀(爵)苑西侧的西城墙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凤)台、铜雀台、冰井台。三台均为曹操规划修建,是中国古代台式建筑的巅峰之作。
东魏时期,邺南城在邺北城的基础之上续建而成。南城紧靠邺北城,二者合二为一,共用一墙,北城南墙即南城北墙,邺南城的北门就是邺北城的南门。
邺北城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它中轴对称制度、单一宫城布局、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影响深远。后来的邺南城、隋唐时期的长安城、洛阳城,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均沿袭于此,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邺城建造而成。
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临漳古时称邺,相传为黄帝后裔颛顼帝孙女女修的儿子大邺的封地。春秋时期,齐桓公始筑邺城,距今已有2700年的历史。战国时期魏文侯定为陪都。东汉末年,曹操居邺,兴霸业、筑铜雀三台,为曹魏建立奠定基业。西晋为避愍帝司马邺讳,将邺城易名"临漳",因北临漳河而得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临漳境内邺城曾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个朝代都城,据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4个世纪之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誉。同时,邺城也是西门豹投巫治邺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中轴对称都城建设规划肇始之地。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仅邺城周边就有大型寺庙4000余座,僧尼8万多人。
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邺北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1957年后调查发掘。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发现
折叠出土文物
2012年年初,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的邺城遗址北吴庄,发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共出土各类佛造像2895件。引起世人关注。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时代跨越东魏北齐至唐代初期,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造型之精美,都是世所罕见。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博士介绍,北吴庄佛造像时代起始于东魏北齐,止于唐代早期。北吴庄佛造像为首批修复完成的佛造像的代表文物,其中"龙树背龛"的佛造像精美绝伦,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
邺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如此规模宏大(长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邺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无疑具备了皇家寺院的气派。据说当时的统治者将国库收入的1/3用于建设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国发现数量最多的一次。
201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临漳县下辖村庄名)佛造像埋藏坑进行考古发掘,取得重大发现,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块),佛造像数量众多,级别史无前例,是已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出土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
根据粗略统计,有题记的超过百件,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确认,佛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
折叠意义
这处埋藏坑位于已知东魏北齐都城邺城遗址东城墙东侧约3公里,据专家推测,为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内。这一次的考古发现意义重大,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南北朝、隋朝、唐初时期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这批佛造像反映了都城级别的佛教文化在当时的发展程度,这样的发现史无前例。
其一,埋葬坑位于邺城南外郭城区内,造像时代特征显著,为今后研究东魏北齐邺城的都城制度、灭佛运动和痤埋制度等都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二,埋葬位置清晰准确,层位关系具有科学记录。
其三,出土佛像造像工艺精湛,造型精美,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多数为背屏式造像,另有部分单体圆雕的佛和菩萨。主要题材有释迦像、弥勒像、释迦多宝像、思惟太子像、观音像、双菩萨像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北朝晚期邺城作为北方地区佛学中心和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地位。
其四,这批佛像造像时代跨越北魏、东魏、北齐和唐代,各时期纪年明确,时代前后衔接,为研究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邺城地区佛教造像的类型和题材提供了可靠的标本。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保护
1988年,邺城遗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入中国36处大遗址之一。总投资1亿多元的邺城博物馆是依据《邺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实施的一项文化工程,位于邺城遗址保护范围以外,邺北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距离邺北城的北城墙基址约380米处,主要用于收藏和展示邺城出土文物,弘扬邺城历史文化,承担邺城历史研究和传播任务,兼做邺城考古工作站。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此次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
邺城遗址中"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河北省文化产业"三个十"之"十大文化产业项目"推荐名单中,这是已知的邯郸市惟一一个入选的省级文化产业项目。
2012年10月22日邺城遗址产业园(邺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已经成功入选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这是邯郸市惟一入选的文化产业项目。
2013年5月27日,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沙盘
2012年8月16日开馆的河北临漳邺城博物馆,首次展示了邺城遗址1:600沙盘。邺城遗址原貌首次以实物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沙盘是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邺城考古队近30年的考古勘探成果制作,展现了当时邺城内廓城的全貌以及部分外廓城,沙盘总面积约600平方米。
折叠编辑本段邺城博物馆
临漳县邺城博物馆是该县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总投资65亿元。2009年8月11日,邺城博物馆奠基兴建。2011年1月,博物馆主体建设完工。
邺城博物馆址选定在邺城遗址保护范围以外、邺北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距离邺北城的北城墙基址约380米处。
邺城博物馆采用汉代建筑风格,占地65亩,建筑面积5228平方米。此次博物馆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类珍贵文物300件(组)。
博物馆大门外的人面瓦当照壁墙为该馆的标志性建筑,上面的造型是仿造邺城遗址出土的前燕时期半人面瓦饰件以约1:50等比放大建成。博物馆主馆的外形是依据邺南城的正南门朱明门的意象而建,东西长65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为邺北城的千分之一,由城楼、城门和城墙共同组成。博物馆中间门洞是参考有关文献记载及邺城考古队在邺南城朱明门遗址发掘现场情况而仿制。
主馆主要包括6个展厅,展示了邺城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面貌,包括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城等。其中第五展厅是该馆一大特色,是专门的佛造像展厅,名字为"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