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遗址

明长城遗址西起嘉峪关市嘉峪关,经酒泉,高台,临泽,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景泰等县,从五佛寺过黄河,在靖远县内沿黄河南岸延伸,高低起伏,一直东至辽宁虎山。甘肃境内长度约为1000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夯实。高10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有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烽火台紧靠长城内侧,高10米以上因黄土夯筑,俗称烽火墩。墩间距约为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迂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有了望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明长城遗址

外文名称
The Great Wall

起点
辽宁虎山


终点
嘉峪关

年代




目录
1基本介绍
2遗址介绍
3建造历史
4丰镇明长城遗址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中国自秦、汉、隋、明的历代长城在宁夏皆有遗迹,总长度达到1500多千米。故宁夏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明代称长城为"边城",在宁夏境内的主要有西长城、 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城,长度共约400多千米。其中位于银川市西40余千米的三关口明长城,仍然保存较完整。此关口是宁夏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交界地,银川至巴彦浩特公路穿关而过,在关口处可看到长城遗址。三关即从东向西,设头道卡、二道卡和三道卡,后人称之为三道关。这里山脉蜿蜒曲折,地形雄奇险峻,两山夹峙的山坳中,原建有关隘。

当年修筑长城时,这里多沙砾少土壤,于是军士们遍剖诸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无水,做水车百辆,到关口20多千米远的平吉堡取水,与壤土、砾石相拌,夯筑而成,坚固异常。头道关向西6千米即二道关,关口南侧有一座20多米高的山头,山头上设有墩台,台11米见方,高约8米。三道关东距二道关4千米,此关两山相夹,山谷狭窄,一水中分,山陡壁峭,仰望山峰巍峨,下视谷底险峻,地形十分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筑关时依山而砌有石质长城和深沟各一道。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介绍
明代长城 保存较好,也颇具代表性,明代为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和鞑靼、瓦剌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明代不称"长城",而称"边墙"。"河东墙"始建于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又称"东大边"、"横城大边"。西起横城以北一公里黄河岸边黄沙嘴,东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过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县盐场堡,全长约400千米,每隔150米一个墩台。长城高三丈,宽两丈,墙顶路面非常宽阔,可供五匹马并行。守望、巡逻的士兵常年在长城顶部道路上往来,军事物资也在顶部运行。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由宁夏巡抚张祯叔、王询先后在墙外挖"品"字形深坑44000多眼,以防敌骑靠近边墙。其中红山堡一带,壕沟深宽皆两丈,所以长城也被称为"深沟高垒"。像这样的城堡宁夏一共有150个。在古代30千米一城,15千米一堡,堡辖区内还有烽火台,沿交通要道或长城线路,每隔一定距离修一个烽火台,将边防前线与内地连接起来。红山堡距离水洞沟3千米,占地20余公顷,据史料记载红…堡设操守官一名,操守兵235人镇守此地,同时与其他兵营互相接应呈长龙之势。长城简介 民族的脊梁在消亡!长城急需保护!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8851800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4239.662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25942342.265米。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32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长城在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200-001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相关图片

折叠编辑本段建造历史
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墩776个;火路墩833个。

明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会合,被称为内、外长城。外长城即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人大同市的天镇、阳高、大同、左云沿内蒙古、山西交界处,达于偏关、河曲;内长城从居庸关西南经河北易县、涞源、阜平而进人大同市的灵丘、浑源,再经应县、繁峙、神池而至老营。据现存长城实测,外长城分别由怀安县桃沟村、西洋河乡马市口南北两路进入天镇县境,在新平乐村与西路长城相交。天镇境内长城约105华里。存黄土夯筑的墩台61座。由天镇水磨口向西3里进人阳高县十九墩村界,至镇边堡西出阳高进入大同市区境。阳高境内长城计100余里,现存夯土墩台119座。从阳高镇边堡向西约8华里进人大同元墩村界,经镇川口、宏赐堡、镇羌堡,经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至十三边,转南至砖楼沟入左云县界。另一条由宏赐堡向西经新荣、破鲁至吴施窑人左云界,这道长城当地人称"二道边"。南北两道长城共210华里。长城由大同砖楼向南进人左云县保安堡地界,至二十边向西北出左云进人右玉县界。长城在左云境内长约86华里。

折叠编辑本段丰镇明长城遗址
明长城在丰镇在有三道。第一道长城位于市北40公里,1376年(明洪武十九年)修筑。这段长城沿山岭,逾险峰,跨深涧,较其它长城更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明代大同府的北界。第二道长城位于市境南端,筑于明嘉靖年间,万历、隆庆年间重修,是现在阳高县、左云县和大同市丰镇市的分界线,也是山西与内蒙古的南界。第三道长城修筑于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东西对接于第二道长城之上,形如偃月。
上一篇:长平古战场遗址
下一篇:阎村遗址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