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古文化遗址


崧泽古文明遗址坐落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被命名为崧泽文明,是新石器年代遗址,按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



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1961年至1976年,3次开掘共揭穿面积 703 平方米,发现几许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年代的居址遗址,整理墓葬 100 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



1959年崧泽村古文明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维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发布为第七批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崧泽古文明遗址



同意单位

国务院



批次

第七批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



同意时刻

2013年





所属年代

新石器年代



编号

7-0134-1-134



地理位置

上海市青浦区



目录

1历史沿革

2地理环境

3文物遗存

4遗址含义

5遗址维护



折叠修改本段历史沿革

崧泽村原是一个古老的集镇,早在明朝初年,凭借着这儿水陆交通的便当,即由一个自然村落,逐步构成为江南集镇,聚集了人气。相传晋代吴郡太守袁崧曾在此寓居,筑沪渎垒,身后葬在崧泽村北的土山上。后来,他的裔孙也陆续移民于此,故称"崧宅",又因它处于水乡泽国富庶之地,得名于"崧泽"。



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了,"崧泽文明"作为一个考古学的年代命名,载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那笼罩在崧泽"土山"上的奥秘面纱,被当地农民和考古作业者逐个揭开。那掩隐于崧泽厚厚泥土下的"文明",被开掘了出来。



人们惊奇地发现,六千年前的上海先民,现已用树干、芦苇、茅草等材料,构建起自己的"别墅",并在房柱的底下,运用方块垫板,避免地上下陷。室外挖有饮煮用的灶坑,进行生活寓居功用的区别。那时,他们的环保认识已适当强烈。在崧泽遗址上,还具有了全国年代最早的"马家浜文明"的水井。井口近圆形,开掘



得适当科学,关于生活的饮水,现已不必依赖河流和泥潭中的浊水,而在住地近旁,掘地取水,享用上了纯净的"自来水",这样,既提高了取水的时效,又坚持了人类健康繁殖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崧泽文明是以青浦区城东四公里处崧泽古文明遗址的中层文明为代表的一类新石器年代古文明。崧泽文明距今约4900-5800年,分布规模大致在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太湖以东区域。



1961年开始至1974年的两次有方案开掘,共发现了崧泽文明时期墓葬 100 座,共出土了很多玉器、陶器,还发现许多寓居遗址、制作石器场地遗址,还发现6000多年前的水稻种子粳稻谷和籼稻谷,家畜猪、犬的 的骨骼。



1982年全国考古学家在杭州举行的我国考古学年会上,认定崧泽文明是前承马家浜文明,后接余杭良渚文明的一种太湖区域新石器年代具有必定典型性代表的文明。青浦境内重固福泉山古文明遗址、大盈寺前村古文明遗址、蒸淀金山坟古文明遗址都发现有崧泽文明时期的文物。崧泽文明的发现对研讨我国长江下游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太湖区域的原始文明和上海的古文明史,供给了重要材料。



1957 年,上海市考古作业者在青浦进行考古调查时,在假山墩上收集到数片新石器代的



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片,引起考古学家的留意。



1958年,上海市出版局饲养场的同志在村北农田发现了鹿角、陶片以及一些石器,然后,考古作业者确定在那里存在着一个古文明遗址。



1960年,考古学者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年代的遗址,其间包括一个灰坑和一座墓葬以及很多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灰、黑陶片,根据开掘的状况,然后确定了崧泽遗址的首要规模在现在 318 国道(其时称沪青平公路)和崧泽塘的交叉点为中心的东西约 500 米 、南北约300米的规模。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8日进行了第一次有方案的开掘,在假山墩上开掘 5×5米探方18个,后又增开2×2.5米和1×2米的两个小探坑,揭穿面积共457平方米。除在地层上了解道 新石器年代遗存可分为上下两层外,要点整理了新石器年代墓葬 50 座。





1974-1976年又一次进行有方案的开掘,开探方6个,揭穿面积202平方米,整理了新石器年代墓葬 46 座。前后3次开掘共揭穿面积 703 平方米,发现部分几许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年代的居址遗址,整理了墓葬 100 座,出土了很多的珍贵文物,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贵重物品621件。



2004 年 2 月底,上海博物馆考古研讨部由于遗址区内将制作遗址博物馆而进行抢救性开掘,开掘作业从 2 月至 4 月底结束,获得了许多新的重要考古效果。



一是发现距今六千多年以前马家浜文明时期人工堆筑的祭坛。由人工堆筑成土台作祭坛,并在祭坛上举行祭奠先人或神灵等礼仪活动,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明中极其盛行。这次发现的马家浜时期祭坛将人工堆筑祭坛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二是发现马家浜文明时期的建筑遗址--房址。房址坐落在祭坛北面原生土上。形制完整的有 1 座,平面呈圆形,外圈柱洞 15 个。房内地上结实,面积约 5.5 平方米 。



折叠修改本段地理环境

崧泽古文明遗址坐落青浦县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它东近佘山、南临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国道。





崧泽村地形比较低平,海拔仅 3.03 米 ,地下水位高, 崧泽村河道纵横,有南北向的崧泽塘;东西向的假山 浜 ;村南有大河横泖 ;村北有一土墩,当地称为假山墩,长宽各约 9 米 、高约 4 米 。



折叠修改本段文物遗存

崧泽遗址是一处新石器年代至春秋时期的遗址。按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其间基层的文明遗存是遗址中最具含义的部分,后被命名为"崧泽文明"。基层属新时期年代遗存,发现有其时储藏食物的窖穴、生产工具,以及人工扶植的稻粒。中层为一处原始社会公共墓地,墓葬为在平地上推土掩埋,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根据掩埋的特色判断,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上层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遗存,出土物包括陶器、瓷器、石器和少数青铜器。



崧泽古文明遗址的上层:土色黄褐,出土文物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器、 瓷



器、石器和少数青铜器。其间有一件颜色青绿、敞口坦腹,内壁布满旋纹的瓷器,反映出我国其时的劳动人民对瓷器的制作已有了适当高的水平。



中层:土色灰褐,是一处原始公社的公共墓葬地。



掩埋的特色:人骨架仰身直肢,大部头向东南,在平地上推土掩埋。人骨架周围一般都有随葬品。墓葬中有两座中年女性与儿童合葬,反映了这一时期子女从母,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基层:土色灰蓝,其间有古代人为藏食物而开掘的地窖以及原始的生产工具,反映了生产力的低下。 在地窖中,发现可人工扶植的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区域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把握了水稻栽培技能,更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彩绘陶豆:口径17.4厘米,高11厘米,崧泽遗址出土。食品器皿。上部呈盘形,盘壁略向外鼓出,盘的内壁制作成必定的弧度,使盘内的容积增大;盘外壁的口沿和底边略内收,构成上下二道圈边,有很强的立体感。下部为喇叭形圈足,较为粗矮,在豆盘底部和圈足上部饰一周外凸的圈纹,增加全器的安稳感。盘壁上有红褐色和淡黄颜色绘的弧线图案,圈足上饰红褐色宽带纹彩绘。整器颜色斑斓,雍容华贵,为陶豆器皿中的珍品。





釜形红陶鼎:通高32.6厘米,口径17.7厘米,崧泽遗址出土。炊器。夹砂红褐陶,上部为器盖,盖上捉手呈三尖瓣形,十分罕见;口沿外翻,颈部凹弧,肩略斜,上饰数圈凸棱纹;器腹底部平弧,有焰火熏烤的痕迹。下部为三只扁三角形侧足,足根外拐,两侧各按一个凹窝,呈兽目形,扁足脊部有指捏的齿形纹。整器古朴雅致,构思简洁,是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造型的雏形。



灰陶瓦楞纹刻划符号壶:口径7.6厘米,高19.2厘米,崧泽遗址出土。食物器皿。侈口,壶颈呈喇叭形,壶腹为球形,平底,矮圈足。壶身自肩至底满饰瓦楞纹,底部刻划一象形符号,可能是先民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意图的符号。陶器上的刻划纹对研讨我国文字来源有很高价值。



三口陶器:高14.6厘米,崧泽遗址出土。盛放液体器皿。泥质灰陶,上部有三个瓶口,相连呈"品"字形;腹部微弧,也成三角形,底略平,附三个扁足。这件陶器可能是盛放美酒的器具,上部的三个瓶口,可同时供三人吸吮美酒。类似这样的陶器,上海区域出土器物中很罕见,非常可贵。





黑陶刻纹盖罐:此罐泥质灰陶,器身施黑陶衣。圆口,直颈,鼓腹,圈足。肩部附一周直棱,上穿十二个小孔,以三个为一组,对称摆放。 腹上部饰压印的钩连纹,腹中部饰锯齿形堆纹; 器口有盖,倒置呈覆盘形。整个造型美观大方。 l974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墓葬出土。



灰陶人头瓶 :它有21厘米高,整体看去是一件陶瓶,瓶体为葫芦形,有三节圆浑的葫芦肚;令人惊异的是,瓶子顶端赫然长出一个长脖子的小人头,像是泥巴柔软时揪出来的;眼睛和嘴是戳出的孔洞,还捏出鼻子、耳朵和脑后的发髻;瓶口开在人物胸前,黑洞洞的。



折叠修改本段遗址含义

崧泽遗址是崧泽文明的命名地,它的发现为研讨太湖区域原始文明和上海史前历史供给了重要的什物材料。人工扶植稻粒的发现,表明该区域的先民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把握了水稻栽培技能,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折叠修改本段遗址维护

1959年崧泽村古文明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维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发布为第七批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