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20/12/04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距今已经有约6000年历史,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
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凌家滩遗址
所在地区
安徽省含山县
地理位置
凌家滩村
级别批次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时间
1985年
年代
新石器时代
批准单位
国务院
目录
1简介
2历史沿革
3遗址格局
4文物遗存
5文物价值
6文物保护
7轶事典故
8考古历程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距今已经有约6000年历史,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
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正在发掘的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这表明中国早在5500年前就出现了城市,从而使中国城市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凌家滩古城展现出的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将使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格局
折叠平面布局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 地理坐标为31°27′N、118°02′E,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海拔高度6.7~26m,凌家滩遗址地理位置黄河至长江即泰山以南至长江边的最高山峰海拔441米的太湖山南坡脚下,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向南一直延伸到5公里远的裕溪河北岸,其中遗址区域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0.8公里,遗址北部所处最高海拔约26米,向南渐低至海拔6.7米。
凌家滩遗址方圆160万平方米的城郭,一眼望不到边际,就是以后稍晚出现的城市面积也不一定比它大。这个城市沿河而建,在这座城的四周,一条大型围壕形成了城市与外界相隔离的"护城河",用来防御外界的侵袭。
折叠区域划分
凌家滩遗址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
第一区域
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庭院区,房子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这个区域出土了大量陶片。
第二区域
第二区域是3000平方米的红陶土块广场,这里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是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这座古城的中心,它反映出当时的高度文明和强势力量。记者在广场中间看到一个红陶土块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可饮,经地质专家鉴定,这是中国最早的真正现代意义的水井,这说明当时的居民有了公用的生活用水。
第三区域
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张敬国介绍说,他与台湾古玉研究专家陈启贤先生合作,利用先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上百件精美的凌家滩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发现凌家滩人已经用上了高超的冶金技术。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遗存
折叠古迹类
古井
古井发现于红陶块遗迹中,该井井壁上半部系用红陶块圈成的,直径为1米、深3.8米。井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凌家滩的先民们此时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因为他们已知道饮用干净卫生井水了,但从井底仅有少数陶片的现象以及井的位置来看,它应不属于一般人都能使用的水井,而是最高权力者使用的,或有重要的祭祀活动时才使用的"圣水"井。该井使用人工建筑材料和垒建技术,为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实例。
石墙
建筑遗迹"石墙",它发现于凌家滩遗址两块墓葬区的分界处,该"石墙"是一条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东北、西南走向,用小石块契垒而成的带状建筑物,因发掘面积有限,对它的长度以及功能还暂不清楚,但就其现有建筑物本身而言,就不得不为之惊叹。该建筑物是利用石块自身宽窄大小不等的形状,一块块相互契垒起来的,每块石头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但至今我们用手仍不易将契垒在一起的石块拿开。这足以表明凌家滩的先民们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力学,并有着高超的建筑水平。
折叠文物类
凌家滩墓地出土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器形主要分以下几类。
工具、武器类
主要是缺乏实用功能的斧、钺、戈,应是礼仪用器。装饰品类:主要是穿戴谯身上起装饰作用的镯、璜、环、块、璧、双连璧、管、珠,以及形制较为特剃的宝塔形饰、扣形饰、喇叭形饰、月牙形饰、菌形饰、冠形饰。
动物或人物形象类
主要有猪、龟、龙、风鸟、鹰、兔、立姿人像和坐姿人像几类,数量很少;其
他类:形制较为特殊。如玉版、三角形玉片、玉勺等。此外,凌家滩玉器钻孔技术也令人称奇,有的孔径仅有0.15毫米,可谓是细如发丝,这种技术现代工艺也不易做到。
金属
结合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厚大的甘锅片,专家推测,凌家滩在5300年前可能已拥用了金属冶炼技术,否则是无法达到上述钻孔效果的。如果这一推测得到证实的话,那么说明中国早在殷商青铜时代以前,就已出现了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这将改写中国冶金技术史和工具制造史,并对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史的原有结论产生极大冲击,更使中国文明史的认识上延几千年。
玉龙
玉龙扁圆形,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雕刻得清清楚楚。虽然中国南北史前考古学文化中都有不同的龙的题材出现,但出土的5300年前圆雕玉龙,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与人们想像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中国如今龙的形象和龙的观念的起源很可能就源于凌家滩,所以凌家滩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玉鹰
玉鹰呈展翅飞翔状,鹰首侧视,眼睛以对钻孔眼表现,胸腹部的八角纹为主体纹饰,双翼展翅,翅呈猪首形。鹰的外表
健美,性情凶猛,象征勇敢和力量。这件玉鹰可能是凌家滩民族徽帜的标志,也可能是祭祀用品,因为鹰和八角纹组合在一起就是太阳鸟,象征太阳神,是上天的使者。玉鹰双翅作猪首形展开,向人们展现的是太阳鸟飞上天空,把祭品敬献给上苍,并同时带去人们向上苍的祈求。这反映了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和对宗教崇拜的虔诚。
这是个双猪首八卦和鹰的新石器时代玉雕,鹰的头背上有一个蜗牛壳一样的造型,这使得这只鹰的头部看上去又像是一只蜗牛,在上古时代,蜗与娲音同字近,隐喻着女娲。整个玉器呈三角形,翼为猪首形,腹胸有八角星饰,代表着创制八卦的伏羲文化。猪在上古是一种神物,玉猪常作为祭祀的礼器。猪就是豕,是二十八宿中危虚宿的象征,同时出土的龟、豕等玉器,隐喻着古天文学中的龟豕之象。因此这个玉雕是凌家滩古人纪念先祖和天地的礼器。
玉人
玉人为浮雕,第一次展示出了原始人类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它的体形和五官表现出蒙古人种所特有的特征,头上戴的圆冠和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表明当时已有了很发达的纺织技术,玉人上唇留有八字胡,说明当时已有了剃须工具,玉人的出现表明社会由原先对动物和自然的崇拜已转向了对人的崇拜,表明社会观念已出现了转变。另外,玉人两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这说明此时人们已有了审美观念,知道佩戴首饰来装饰自己了。
玉璜
凌家滩出土的大批丰富多彩的玉璜中,虎首璜和龙凤璜最富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直接反映了凌家滩先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虎首璜可能不是一般的饰物,而是一种兵符,是调兵和结盟的信物,虎首璜和大量的玉钺、玉斧、玉戈等兵器的同墓出土,说明了当时的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争较为频繁和军事结盟现象的存在。
时至今日,国人一直以"龙凤呈祥"来祝福结婚的新人。那么用"龙凤"来喻指婚姻始于哪个年代?凌家滩的龙凤璜为我们找到了中国龙凤文化的源头。龙凤璜作为当时合婚的信物,表明凌家滩的先民已实行族外婚,在婚姻制度上已迈入一个文明的新阶段。这也表明巢湖流域是龙凤文化的发祥地。
玉龟
玉龟和原始八卦图版,这是凌家滩出土玉器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是"始作八卦"者。《太平寰宇记》记载"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这些记载都反映了伏羲作八卦和龟有一定的关联。而凌家滩出土的玉龟和原始八卦图玉版则以实物印证了这种关联的存在。这件玉龟和玉牌是叠压一起同时出土的,说明这两件玉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应为占卜工具。更令人称道的是,此二器物在出土时,玉版夹放在玉龟的龟甲里面,和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元龟衔符"(《黄帝出军诀》)、"元龟负书出"(《尚书中侯》)、"大龟负图"(《龙龟河图》)如出一辙。
玉版
玉版正面为长方形,反面略内凹,两短边各对钻5个圆孔,一长边对钻9个圆孔,另一长边在两端对钻2个圆孔。玉版中部雕刻有一个圆圈,圈内雕刻着方心八角星纹;圈外雕一大椭圆形,两圆以直线平分为八等分(每等分雕刻一圭形纹),在椭圆外沿圈边对着长方形玉版的四角各雕刻一圭形纹饰。这块玉版上雕刻的纹饰,反映了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哲学思想,即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小圆圈外、大圆圈之内的八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方,大圆圈外四角的四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四维。四维和八方,可能就是《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的所谓"四维已定,八卦相望"。按照凌家滩遗址的年代推测,玉版应该是"三皇"时代的原始八卦图。
石钻
石钻,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工具制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钻的设计和制造,体现了凌家滩先民聪明智慧和先进的技术,石钻本身的设计包涵了机械、力学、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其中,螺丝纹的钻头这独创的设计,其学术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从凌家滩墓葬出土的重要玉礼器组合情况,可以看出墓主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表明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私有制已经产生,出现了阶级对立。出土大批多种形式的玉钺、石钺、玛瑙钺、玉戈等礼仪性兵器,表明了当时对外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程度,反映了文明的出现是在财富和权力的冲突中产生的历史过程。
凌家滩遗址的十二个第一
凌家滩遗址至少有12个方面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占第一之先。
玉人
玉鹰 玉版 玉勺
红套土块建筑遗迹 东陵玉 玛瑙钺、斧、水晶耳珰 玉管微雕、玉
石钻 玉戈、玉虎首璜 玉龙 人工巨石堆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价值
折叠古代社会演化研究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化,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具有突出地位。对研究古代宗教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原始哲学思想的起源,历法制度的起源,以及制造技术、工艺美学、城市建设、龙凤文化等等都有重要意义。大量精美石器的出现,表明凌家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凌家滩遗址辉煌文明,证明巢湖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折叠早起城市元素研究
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比如从出土的玉器看,玉人戴的帽子上有方格纹,腰带上的斜纹上运用了挑花工艺,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在人们的穿着上体现出了城乡差别,也反映出当时比较先进的服饰文化。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它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化,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凌家滩祭坛、红陶块遗迹和玉礼器的出现,对研究古代宗教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原始哲学思想的起源,历法制度的起源,金属冶炼技术的起源,龙凤文化的起源,以及建筑史、工艺美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凌家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折叠文物价值研究
在凌家滩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石钻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石器时代制造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钻本身的设计包含了机械、力学、几何的基本原理,螺丝纹的钻头是独创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凌家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种类之多,造型之美、制作之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如浮雕玉人,第一次展示了原始人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头上戴的圆冠,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唇留八字胡,玉人双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说明此时已有审美观念,人们通过佩带首饰来装饰自己。另外,出土的玉龟和玉版可能是远古洛书和八卦,在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而扁圆形首尾相连的玉龙则因强烈而鲜明的造型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凌家滩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有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香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及中国专家近四百人赴凌家滩遗址参观交流,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折叠待解之谜
在凌家滩这个新石器时代的圣地中还有很多珍贵文物,考古专家们将继续在这里发掘,可望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城市元素。中国著名史前建筑研究专家杨鸿勋教授认为,这里发现的巨石建筑和红陶土块建筑是两个非常深奥的课题,其中许多谜底尚未揭开,当时的有巢人有没有掌握金属冶炼技术?有没有产生最原始的文字符号?等等,值得全世界考古学家研究和探索。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1998年县政府成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保护领导小组,指导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工作。凌家滩遗址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1年,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凌家滩遗址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委员会,由分管县长担任主任,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来协调遗址的保护工作。
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
2003年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帮助做了《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2004年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评审。
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有巢氏
有巢氏大约生于蒙昧时代,他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被后人尊为"中华第一人文圣祖"。有学者认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东省境内,也有人认为在山西、内蒙古等地。凌家滩遗址发现之后,一些学者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所得到的信息,提出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巢氏聚落中心,其年代距今约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众多墓葬看,作为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当时这里也正处于原始社会晚期,聚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存在着贵族和贫民两大集团,正在向阶级和早期的国家演进。
"有巢氏"是远古巢居的发明者,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智慧的人类群体,甚至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从凌家滩已经发掘的所有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凌家滩先民正具备着这样的血缘氏族特征。从年代上看,他们处于有巢氏时代的晚期。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历程
凌家滩遗址挖掘现场
凌家滩遗址挖掘现场
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所决定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由张敬国研究员任队长,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一次发掘就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发现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
1987年11月,紧接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2次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件,仅玉璜的种类就达20余种。这次发掘,揭露出墓葬11座,灰坑2个,发现人工构筑的遗存3处,初步认定凌家滩墓葬区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
1998年10月,时隔漫长的11年后,张敬国又率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3次发掘,发掘面积扩大到1300平方米,墓地的整体面貌被揭露出来,明确了第2次发掘中发现的人工构筑遗存是祭坛遗迹。这次发掘揭露出祭坛1座,房屋遗迹1处及墓葬29座,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
2000年10月张敬国又率队对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这次发掘面积虽不大,但成果十分丰富,除发现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还发现了玉器加作坊遗址1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
2007年5月,时隔6年后,张敬国再次率队对遗址进行第5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座,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这次发掘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一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形器,重达88公斤,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在玉猪的身下压着一座疑似部落首领的大墓,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墓主人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两臂位置各放着10件玉镯,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着玉铖、石铖、石锛、石凿,部分部位叠压达2至6层器物。 5次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不过2550平方米,而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培训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神秘而丰富的凌家滩遗址仅仅才露出它冰山一角。然而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达1900多件,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震撼海内外。它透露出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4年6月,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考古人员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凌家滩遗址
所在地区
安徽省含山县
地理位置
凌家滩村
级别批次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时间
1985年
年代
新石器时代
批准单位
国务院
目录
1简介
2历史沿革
3遗址格局
4文物遗存
5文物价值
6文物保护
7轶事典故
8考古历程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距今已经有约6000年历史,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城市。
2001年06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正在发掘的含山凌家滩原始部落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这表明中国早在5500年前就出现了城市,从而使中国城市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远古时期的凌家滩是一座繁华、热闹的城市,养殖业、畜牧业、手工业初步形成规模。这一惊人的发现意味着中国城市文明的起源远远早于人们过去所作的估计。,凌家滩古城展现出的失落久远的灿烂文明,将使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延伸到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格局
折叠平面布局
凌家滩遗址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 地理坐标为31°27′N、118°02′E,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海拔高度6.7~26m,凌家滩遗址地理位置黄河至长江即泰山以南至长江边的最高山峰海拔441米的太湖山南坡脚下,沿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向南一直延伸到5公里远的裕溪河北岸,其中遗址区域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0.8公里,遗址北部所处最高海拔约26米,向南渐低至海拔6.7米。
凌家滩遗址方圆160万平方米的城郭,一眼望不到边际,就是以后稍晚出现的城市面积也不一定比它大。这个城市沿河而建,在这座城的四周,一条大型围壕形成了城市与外界相隔离的"护城河",用来防御外界的侵袭。
折叠区域划分
凌家滩遗址以三个台阶为界线划分成三处功能不同的区域,具备了初级的城市"规划"水平。
第一区域
第一区域是普通部落成员的居住区、庭院区,房子带有明显的"城市"规划和精心设计的痕迹。这个区域出土了大量陶片。
第二区域
第二区域是3000平方米的红陶土块广场,这里是部落首领的宫殿区和部落会盟、祭祀、操演的场所。考古专家认为这里是部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这座古城的中心,它反映出当时的高度文明和强势力量。记者在广场中间看到一个红陶土块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可饮,经地质专家鉴定,这是中国最早的真正现代意义的水井,这说明当时的居民有了公用的生活用水。
第三区域
第三区域是大型墓葬区,中央有一处约一米高的祭坛,陪葬品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张敬国介绍说,他与台湾古玉研究专家陈启贤先生合作,利用先进的偏光立体显微镜,对上百件精美的凌家滩玉器进行微痕观察和测试,发现凌家滩人已经用上了高超的冶金技术。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遗存
折叠古迹类
古井
古井发现于红陶块遗迹中,该井井壁上半部系用红陶块圈成的,直径为1米、深3.8米。井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凌家滩的先民们此时已进入了文明社会,因为他们已知道饮用干净卫生井水了,但从井底仅有少数陶片的现象以及井的位置来看,它应不属于一般人都能使用的水井,而是最高权力者使用的,或有重要的祭祀活动时才使用的"圣水"井。该井使用人工建筑材料和垒建技术,为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实例。
石墙
建筑遗迹"石墙",它发现于凌家滩遗址两块墓葬区的分界处,该"石墙"是一条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东北、西南走向,用小石块契垒而成的带状建筑物,因发掘面积有限,对它的长度以及功能还暂不清楚,但就其现有建筑物本身而言,就不得不为之惊叹。该建筑物是利用石块自身宽窄大小不等的形状,一块块相互契垒起来的,每块石头之间没有任何粘合剂,但至今我们用手仍不易将契垒在一起的石块拿开。这足以表明凌家滩的先民们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力学,并有着高超的建筑水平。
折叠文物类
凌家滩墓地出土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器形主要分以下几类。
工具、武器类
主要是缺乏实用功能的斧、钺、戈,应是礼仪用器。装饰品类:主要是穿戴谯身上起装饰作用的镯、璜、环、块、璧、双连璧、管、珠,以及形制较为特剃的宝塔形饰、扣形饰、喇叭形饰、月牙形饰、菌形饰、冠形饰。
动物或人物形象类
主要有猪、龟、龙、风鸟、鹰、兔、立姿人像和坐姿人像几类,数量很少;其
他类:形制较为特殊。如玉版、三角形玉片、玉勺等。此外,凌家滩玉器钻孔技术也令人称奇,有的孔径仅有0.15毫米,可谓是细如发丝,这种技术现代工艺也不易做到。
金属
结合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厚大的甘锅片,专家推测,凌家滩在5300年前可能已拥用了金属冶炼技术,否则是无法达到上述钻孔效果的。如果这一推测得到证实的话,那么说明中国早在殷商青铜时代以前,就已出现了冶炼技术和金属工具。这将改写中国冶金技术史和工具制造史,并对整个中国文明发展史的原有结论产生极大冲击,更使中国文明史的认识上延几千年。
玉龙
玉龙扁圆形,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部雕出两角,龙须、嘴、鼻、眼部雕刻得清清楚楚。虽然中国南北史前考古学文化中都有不同的龙的题材出现,但出土的5300年前圆雕玉龙,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与人们想像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中国如今龙的形象和龙的观念的起源很可能就源于凌家滩,所以凌家滩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玉鹰
玉鹰呈展翅飞翔状,鹰首侧视,眼睛以对钻孔眼表现,胸腹部的八角纹为主体纹饰,双翼展翅,翅呈猪首形。鹰的外表
健美,性情凶猛,象征勇敢和力量。这件玉鹰可能是凌家滩民族徽帜的标志,也可能是祭祀用品,因为鹰和八角纹组合在一起就是太阳鸟,象征太阳神,是上天的使者。玉鹰双翅作猪首形展开,向人们展现的是太阳鸟飞上天空,把祭品敬献给上苍,并同时带去人们向上苍的祈求。这反映了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宇宙观和对宗教崇拜的虔诚。
这是个双猪首八卦和鹰的新石器时代玉雕,鹰的头背上有一个蜗牛壳一样的造型,这使得这只鹰的头部看上去又像是一只蜗牛,在上古时代,蜗与娲音同字近,隐喻着女娲。整个玉器呈三角形,翼为猪首形,腹胸有八角星饰,代表着创制八卦的伏羲文化。猪在上古是一种神物,玉猪常作为祭祀的礼器。猪就是豕,是二十八宿中危虚宿的象征,同时出土的龟、豕等玉器,隐喻着古天文学中的龟豕之象。因此这个玉雕是凌家滩古人纪念先祖和天地的礼器。
玉人
玉人为浮雕,第一次展示出了原始人类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它的体形和五官表现出蒙古人种所特有的特征,头上戴的圆冠和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表明当时已有了很发达的纺织技术,玉人上唇留有八字胡,说明当时已有了剃须工具,玉人的出现表明社会由原先对动物和自然的崇拜已转向了对人的崇拜,表明社会观念已出现了转变。另外,玉人两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这说明此时人们已有了审美观念,知道佩戴首饰来装饰自己了。
玉璜
凌家滩出土的大批丰富多彩的玉璜中,虎首璜和龙凤璜最富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直接反映了凌家滩先民们的社会组织结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虎首璜可能不是一般的饰物,而是一种兵符,是调兵和结盟的信物,虎首璜和大量的玉钺、玉斧、玉戈等兵器的同墓出土,说明了当时的军事权力的高度集中,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争较为频繁和军事结盟现象的存在。
时至今日,国人一直以"龙凤呈祥"来祝福结婚的新人。那么用"龙凤"来喻指婚姻始于哪个年代?凌家滩的龙凤璜为我们找到了中国龙凤文化的源头。龙凤璜作为当时合婚的信物,表明凌家滩的先民已实行族外婚,在婚姻制度上已迈入一个文明的新阶段。这也表明巢湖流域是龙凤文化的发祥地。
玉龟
玉龟和原始八卦图版,这是凌家滩出土玉器中最珍贵的文物之一。据古代文献记载,"三皇"之一的伏羲是"始作八卦"者。《太平寰宇记》记载"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这些记载都反映了伏羲作八卦和龟有一定的关联。而凌家滩出土的玉龟和原始八卦图玉版则以实物印证了这种关联的存在。这件玉龟和玉牌是叠压一起同时出土的,说明这两件玉器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应为占卜工具。更令人称道的是,此二器物在出土时,玉版夹放在玉龟的龟甲里面,和中国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元龟衔符"(《黄帝出军诀》)、"元龟负书出"(《尚书中侯》)、"大龟负图"(《龙龟河图》)如出一辙。
玉版
玉版正面为长方形,反面略内凹,两短边各对钻5个圆孔,一长边对钻9个圆孔,另一长边在两端对钻2个圆孔。玉版中部雕刻有一个圆圈,圈内雕刻着方心八角星纹;圈外雕一大椭圆形,两圆以直线平分为八等分(每等分雕刻一圭形纹),在椭圆外沿圈边对着长方形玉版的四角各雕刻一圭形纹饰。这块玉版上雕刻的纹饰,反映了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的原始哲学思想,即圆中心的八角星纹应代表太阳,小圆圈外、大圆圈之内的八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东、西、南、北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方,大圆圈外四角的四个圭形纹饰应是表示四维。四维和八方,可能就是《史记·龟策列传》中记载的所谓"四维已定,八卦相望"。按照凌家滩遗址的年代推测,玉版应该是"三皇"时代的原始八卦图。
石钻
石钻,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工具制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钻的设计和制造,体现了凌家滩先民聪明智慧和先进的技术,石钻本身的设计包涵了机械、力学、几何学的基本原理。其中,螺丝纹的钻头这独创的设计,其学术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从凌家滩墓葬出土的重要玉礼器组合情况,可以看出墓主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表明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私有制已经产生,出现了阶级对立。出土大批多种形式的玉钺、石钺、玛瑙钺、玉戈等礼仪性兵器,表明了当时对外战争的频繁和激烈程度,反映了文明的出现是在财富和权力的冲突中产生的历史过程。
凌家滩遗址的十二个第一
凌家滩遗址至少有12个方面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占第一之先。
玉人
玉鹰 玉版 玉勺
红套土块建筑遗迹 东陵玉 玛瑙钺、斧、水晶耳珰 玉管微雕、玉
石钻 玉戈、玉虎首璜 玉龙 人工巨石堆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价值
折叠古代社会演化研究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化,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具有突出地位。对研究古代宗教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原始哲学思想的起源,历法制度的起源,以及制造技术、工艺美学、城市建设、龙凤文化等等都有重要意义。大量精美石器的出现,表明凌家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凌家滩遗址辉煌文明,证明巢湖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折叠早起城市元素研究
凌家滩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证明它具有深厚的城市内涵,比如从出土的玉器看,玉人戴的帽子上有方格纹,腰带上的斜纹上运用了挑花工艺,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在人们的穿着上体现出了城乡差别,也反映出当时比较先进的服饰文化。
凌家滩遗址是中国第一个以地势分层次建筑的聚落遗址,它是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化,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凌家滩祭坛、红陶块遗迹和玉礼器的出现,对研究古代宗教的起源,国家的起源,原始哲学思想的起源,历法制度的起源,金属冶炼技术的起源,龙凤文化的起源,以及建筑史、工艺美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凌家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折叠文物价值研究
在凌家滩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石钻是20世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石器时代制造工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石钻本身的设计包含了机械、力学、几何的基本原理,螺丝纹的钻头是独创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凌家滩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种类之多,造型之美、制作之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其他古文化遗址不能比拟的,具有重要的考古、历史、科学和美学艺术价值。如浮雕玉人,第一次展示了原始人完整的形体风采:长方脸、浓眉大眼、双眼皮、蒜头鼻、大耳大嘴,头上戴的圆冠,腰部饰有斜条纹的腰带,唇留八字胡,玉人双臂弯曲、五指张开放在胸前,臂上饰满了玉环,说明此时已有审美观念,人们通过佩带首饰来装饰自己。另外,出土的玉龟和玉版可能是远古洛书和八卦,在科学文化史上有着特殊意义;而扁圆形首尾相连的玉龙则因强烈而鲜明的造型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凌家滩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先后有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香港、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及中国专家近四百人赴凌家滩遗址参观交流,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折叠待解之谜
在凌家滩这个新石器时代的圣地中还有很多珍贵文物,考古专家们将继续在这里发掘,可望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城市元素。中国著名史前建筑研究专家杨鸿勋教授认为,这里发现的巨石建筑和红陶土块建筑是两个非常深奥的课题,其中许多谜底尚未揭开,当时的有巢人有没有掌握金属冶炼技术?有没有产生最原始的文字符号?等等,值得全世界考古学家研究和探索。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1998年县政府成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保护领导小组,指导凌家滩遗址的保护工作。凌家滩遗址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1年,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凌家滩遗址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委员会,由分管县长担任主任,相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来协调遗址的保护工作。
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
2003年聘请中国文物研究所,帮助做了《凌家滩遗址保护规划》,2004年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评审。
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中的100处重大遗址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有巢氏
有巢氏大约生于蒙昧时代,他率领原始人走出洞穴,构木为巢,被后人尊为"中华第一人文圣祖"。有学者认为有巢氏的生籍在山东省境内,也有人认为在山西、内蒙古等地。凌家滩遗址发现之后,一些学者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所得到的信息,提出有巢氏的生籍地望就在巢湖流域。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巢氏聚落中心,其年代距今约5500~5300年之间。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众多墓葬看,作为有巢氏的聚落中心,当时这里也正处于原始社会晚期,聚落内部已出现贫富分化,存在着贵族和贫民两大集团,正在向阶级和早期的国家演进。
"有巢氏"是远古巢居的发明者,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智慧的人类群体,甚至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在远古时代,血缘氏族是人类从"原始群"转变到氏族部落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基本特征是族民对先祖充满缅怀心理和崇拜意识。从凌家滩已经发掘的所有墓葬的随葬品中可以看出,凌家滩先民正具备着这样的血缘氏族特征。从年代上看,他们处于有巢氏时代的晚期。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历程
凌家滩遗址挖掘现场
凌家滩遗址挖掘现场
1987年6月,省考古研究所决定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由张敬国研究员任队长,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第一次发掘就取得了惊人的发现,出土文物200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发现一把重达4.25千克的石铲,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
1987年11月,紧接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2次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多件,仅玉璜的种类就达20余种。这次发掘,揭露出墓葬11座,灰坑2个,发现人工构筑的遗存3处,初步认定凌家滩墓葬区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
1998年10月,时隔漫长的11年后,张敬国又率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3次发掘,发掘面积扩大到1300平方米,墓地的整体面貌被揭露出来,明确了第2次发掘中发现的人工构筑遗存是祭坛遗迹。这次发掘揭露出祭坛1座,房屋遗迹1处及墓葬29座,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
2000年10月张敬国又率队对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这次发掘面积虽不大,但成果十分丰富,除发现25座墓葬,出土110多件文物外,还发现了玉器加作坊遗址1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
2007年5月,时隔6年后,张敬国再次率队对遗址进行第5次发掘,发掘面积45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4座,灰坑3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1处,出土文物400多件。这次发掘在祭坛近顶部发现一件用玉石雕刻的猪形器,重达88公斤,堪称新石器时代玉器之最。在玉猪的身下压着一座疑似部落首领的大墓,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400多件。墓主人胸前摆放着10多件玉璜,两臂位置各放着10件玉镯,胸部以下至脚部叠压着玉铖、石铖、石锛、石凿,部分部位叠压达2至6层器物。 5次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不过2550平方米,而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培训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16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1/800,神秘而丰富的凌家滩遗址仅仅才露出它冰山一角。然而出土的文物数量,多达1900多件,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震撼海内外。它透露出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014年6月,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考古人员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