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城墙遗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21/02/04
元大都城墙遗址,又名土城,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境内,属于元代古遗址,地理坐标:北纬39°58′26.70″ ,东经116°21′9.39″ 。
元大都城墙遗址占地面积50平方千米,由若干段东西走向的元大都的外郭城墙遗址组成,东起北京市土角楼西侧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昌平路,土夯筑而成,周长为28600米 。
1957年,元大都城墙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元大都城墙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元大都城墙遗址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
气候类型
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占地面积
50平方千米
开放时间
6:00-22:00
门票价格
免费
保护级别
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
Ⅵ-1
分类号
Ⅰ-1
所处时代
元
目录
1历史沿革
2建筑范围
3遗址原貌
4建筑结构
5文物保护
6实用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十一月,忽必烈建立国号"大元"。翌年二月,新建的皇城宫室落成,遂改金朝中都为大都。为明清北京城的建制奠定了基础。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元大都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范围
折叠地理位置
元大都城墙遗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境内,居健安东路、健安西路北侧。东西走向,东起土角楼西侧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昌平路。全长6730米。[1]
折叠保护范围
元大都城墙遗址包括:
1.北土城:东至来广营路规划红线。南至土城南路规划红线。西至学院路规划红线。北至土城沟北岸。
2.西土城:东至学院路规划红线。南至学院南路规划红线。西至土城沟西岸。北至北土城沟北岸。
3.肃清门瓮城:东、北至规划红线。西、南至距瓮城遗址20米。
折叠建设控制范围
元大都城墙遗址属于Ⅳ类建设控制地带。肃清门瓮城遗址:东北至保护范围。东至规划红线。南至距保护范围南端40米与学院南路规划红线的平行线。西至13层楼东山墙与5层楼东山墙连线及其延长线。北至规划红线。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原貌
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建成于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大都
平面呈长方形,大都城周长为28600米,东城墙长7590米,西城墙长7600米,北城墙长6730米,南城墙长6680米,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设11座城门。东面的三座城门为光熙门(今和平里东,俗称"广西门")、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南面的三座城门为文明门(今东单南)、丽正门(今天安门南)、顺承门(今西单南);西面的三座城门为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学院南路西端,俗称"小西门");北面两座城门为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 [1]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肃清门和健德门的瓮城土墙,还部分残存于地面之上。从肃清门和光熙门基址的钻探情况表明:城门的地基夯筑的很坚固,城门建筑是被火所焚毁的;大量的木炭屑和烧土的堆积层证明,城门建筑可能仍为唐宋以来的"过梁式"木构门洞。城的四角都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外部等距离地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凸出于城墙外部的墩台,宋代称为"马面",明清则称为墩台。),其外再绕以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纴木"(横木)。城墙的收分很大,根据已发掘的城墙的收分推算,它的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为3:2:1。为加强防御,又在大都城的十一个城门建造了瓮城和吊桥。[1]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1957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1989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于健安东路西端北侧立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一座,碑高2.5米,宽4米,厚1米。碑面东向刻有600余字的《大都赋》;碑面西向刻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铭,碑文简要介绍了元大都城墙七百余年沧桑变迁。
位于北土城东路南侧的城垣遗址已辟为公园,名"旭芳园"。园内植树六千余株,铺设花纹甬道,建有以种植各种海棠为主的园林景点,取名"海棠花溪"。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大都城墙遗址占地面积50平方千米,由若干段东西走向的元大都的外郭城墙遗址组成,东起北京市土角楼西侧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昌平路,土夯筑而成,周长为28600米 。
1957年,元大都城墙遗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元大都城墙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元大都城墙遗址
地理位置
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
气候类型
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占地面积
50平方千米
开放时间
6:00-22:00
门票价格
免费
保护级别
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
Ⅵ-1
分类号
Ⅰ-1
所处时代
元
目录
1历史沿革
2建筑范围
3遗址原貌
4建筑结构
5文物保护
6实用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十一月,忽必烈建立国号"大元"。翌年二月,新建的皇城宫室落成,遂改金朝中都为大都。为明清北京城的建制奠定了基础。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明朝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城市未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元大都城池过大,不利于防守,于是徐达决定将北城墙向南移2.8公里,放弃城北的城市建设预留用地。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范围
折叠地理位置
元大都城墙遗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境内,居健安东路、健安西路北侧。东西走向,东起土角楼西侧服装学院以东673米处,西至昌平路。全长6730米。[1]
折叠保护范围
元大都城墙遗址包括:
1.北土城:东至来广营路规划红线。南至土城南路规划红线。西至学院路规划红线。北至土城沟北岸。
2.西土城:东至学院路规划红线。南至学院南路规划红线。西至土城沟西岸。北至北土城沟北岸。
3.肃清门瓮城:东、北至规划红线。西、南至距瓮城遗址20米。
折叠建设控制范围
元大都城墙遗址属于Ⅳ类建设控制地带。肃清门瓮城遗址:东北至保护范围。东至规划红线。南至距保护范围南端40米与学院南路规划红线的平行线。西至13层楼东山墙与5层楼东山墙连线及其延长线。北至规划红线。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原貌
元大都始建于1267年(元世祖至元四年),建成于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大都
平面呈长方形,大都城周长为28600米,东城墙长7590米,西城墙长7600米,北城墙长6730米,南城墙长6680米,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设11座城门。东面的三座城门为光熙门(今和平里东,俗称"广西门")、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南面的三座城门为文明门(今东单南)、丽正门(今天安门南)、顺承门(今西单南);西面的三座城门为平则门(今阜成门)、和义门(今西直门)、肃清门(今学院南路西端,俗称"小西门");北面两座城门为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 [1]
折叠编辑本段建筑结构
肃清门和健德门的瓮城土墙,还部分残存于地面之上。从肃清门和光熙门基址的钻探情况表明:城门的地基夯筑的很坚固,城门建筑是被火所焚毁的;大量的木炭屑和烧土的堆积层证明,城门建筑可能仍为唐宋以来的"过梁式"木构门洞。城的四角都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外部等距离地建有加强防御的"马面"(凸出于城墙外部的墩台,宋代称为"马面",明清则称为墩台。),其外再绕以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部宽达24米。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永定柱"(竖柱)和"纴木"(横木)。城墙的收分很大,根据已发掘的城墙的收分推算,它的基宽、高和顶宽的比例为3:2:1。为加强防御,又在大都城的十一个城门建造了瓮城和吊桥。[1]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保护
1957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1989年9月北京市朝阳区政府于健安东路西端北侧立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一座,碑高2.5米,宽4米,厚1米。碑面东向刻有600余字的《大都赋》;碑面西向刻有《元大都城垣遗址》碑铭,碑文简要介绍了元大都城墙七百余年沧桑变迁。
位于北土城东路南侧的城垣遗址已辟为公园,名"旭芳园"。园内植树六千余株,铺设花纹甬道,建有以种植各种海棠为主的园林景点,取名"海棠花溪"。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