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浜文化遗址

马家浜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原南湖乡天带桥村,现属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新区,面积1.5万平方米,年代距今约7000年。遗址是在1959年春,嘉兴市农村大规模群众性积肥运动中发现的。经专家考古发掘后发现,该遗址以鲜明典型的文化特征,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态,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重视。1977年11月,学术界正式确认以马家浜遗址来命名此类文化为马家浜文化,属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

2001年6月,嘉兴马家浜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现
1959年春发现


年代约为距今
7000~6000年

地点
环太湖地区

目录
1主要分布
2文物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分布
在环太湖地区,南至钱塘江,西抵茅山;北边可达长江北岸一带。年代约为距今7000~6000年。居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经鉴定,已普遍种植籼、粳两种稻。农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铲、陶杵等。还饲养狗、猪、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重要地位,常发现骨镞、石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以及陆生、水生动物的遗骸。在吴县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纤维织造的纬线起花罗纹编织物,远比普通平纹麻布进步。发现多处房屋残迹。当时已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木柱间编扎芦苇后涂泥为墙;用芦苇、竹席和草束铺盖屋顶;居住面经过夯实,内拌有砂石和螺壳;有的房屋室外还挖有排水沟。多红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 (或称 炉箅)是该文化独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随葬品不甚丰富也不很悬殊。在常州圩墩和吴县草鞋山发现用陶器覆盖人头骨或把人头骨置于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还发现几座死者年龄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属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该文化的后继者是崧泽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文物价值
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遗址分上下二层,上文化层以灰黑色粘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厚达12-80厘米。发掘出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陶片等。下文化层15-75厘米,为黑色粘土,发掘表明兽骨比上文化层更多,有骨镞、骨锥、骨针、骨凿以及石斧、砺石等。在两层之间淤泥中还出土了30具人骨架,并有部分随葬品,包括生产工具、饰品等。在发掘中还发现了长文形房屋遗址,南北7米,东西3米,残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层中还发现了碳化无角菱。

马家浜文化遗址上承余姚河姆渡文化,下启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它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认为这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此后在嘉兴地区还发掘出如"罗家角遗址"等十多个马家浜文化遗址,并再次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马家浜文化遗址1989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文化产业
下一篇:后李文化遗址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