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李文化遗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20/06/16
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该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其中的后李文化是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它的发现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距今
8200-7800年左右
位于
淄博临淄区
总面积
15余万平方米
目录
1地理位置
2发掘过程
3遗址区别
4历史意义
5主要发现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后李文化遗址位于淄博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约500米处、淄河东岸的二级台阶上,它地处沂泰山系北侧山前冲积扇和鲁北平原,距临淄区辛店城区约12公里,西北距临淄齐国故城约2.5公里。由于受淄河水的冲刷,遗址的西、南两侧形成高达10余米的断崖,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15余万平方米。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就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其年代延续之长,内涵之丰富,实为罕见,勘称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源头。
折叠编辑本段发掘过程
上世纪60年代,专家们发现了后李官村遗址的存在,进行试掘后又获得了一些别具特色的陶片,此后,考古学者在山东章丘、滨洲、济南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标本,这些发现,拉开了发掘后李文化的序幕。为配合济(济南)青(青岛)高速公路的建设,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济青高速公路工程文物工作队,对后李文化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开探访179个,揭露面积约6500平方米,清理小型墓葬189座,大、中型春秋墓各一座,大型春秋车马坑一座,不同时期的灰坑3800余座,另有灰沟、水井、陶窑、房基计40多处,其中的大型春秋车马坑步入了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行列,在此车马坑基础上修建的中国古车博物馆则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古代车马为特色的博物馆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区别
"后李文化遗址"和真正意义上的"后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李文化在后李文化遗址上,但是后李文化遗址上又不仅仅有后李文化,还有其他时代的文化,后李文化只是其中最早的文化遗存。
折叠后李文化遗址
该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这些人类生活的痕迹和佐证物,在岁月之手的点化和指挥下,被层层叠压在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这在全国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不仅证实了临淄文明的久远,同时昭示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和连续。再说一下后李文化:被考古界正式命名的"后李文化",是后李文化遗址上最特殊、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分为后李一期文化和后李二期文化,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房址、灰坑、灰沟、墓葬、陶窑等遗迹,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等遗物。
在2008年,淄河治理工程中,技术人员在后李文化遗址,还发现了一柄石斧。
折叠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该时期的陶器,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夹沙陶,陶胎的质地与当时地层土的成分极为相似,只有极个别掺蚌壳和掺云母的现象,说明当时制作陶器是就地取材;陶器的烧成火候较底,个别遇水即溃;陶色有红褐陶、红陶、灰褐陶和黑陶,红褐陶最多;陶器的纹饰简单,大部分仅见于器物的口部,种类有花边纹、附加泥条堆纹和少量绳纹;陶器的种类单调,主要为圜底器,平底器和圈底器极少;器形有釜、钵、盆、罐、碗、盂、小口壶、实心陶支脚等。这一时期,既没有三足器,也没有彩陶和彩绘陶,陶器中的深腹圜底釜为后李一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总数约占全部陶器的80%,比较独特,这与山东及其周边地区已发掘的其他考古文化截然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层次。后李二期文化是后李一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她与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器类都以鼎、钵、小口双耳罐为基础。同时与北辛文化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别,被认为是属于北辛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在后李文化遗址被发掘和确认以后的两年内,考古学者又在鲁北和鲁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10多处同类遗址,对其中的几处遗址进行试掘获取的资料,进一步印证了后李文化遗址发掘所证实的成果。由于后李文化遗址本身具有的独特面貌和其群体分布的特征,完全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条件,所以,为区别于其他考古文化,文物专家将其称之为"后李文化",承载这种古老文化的厚土就是后李文化遗址。这是山东淄博地区唯一一处以本市内的地点命名的考古文化,为临淄这座在战国时代就闻名世界的故都又增添了深沉、厚重的内涵。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在中国,目前公认的新石器文化大约起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即距今约8000年(最近考古发掘证实,其实际开始年代应当更早)。后李文化遗址不论是开始年代,还是它的文物特征,都与我国新石器文化恰好吻合,同时又具备其独特性,可以说,后李文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文化遗址的代表之一;后李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虽然在今天看来简单、制作水平也比较低,但是这里的先民在8300年前已经开始制作陶器,在当时的世界上已经是极高的文明。最近,有的学者提出,根据后李陶器制作的水平推断,山东淄博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这一点,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其实,后李文化遗址的发掘,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文物所代表的文明程度,还在于它把整个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提前了一大步,并最终连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长期以来,由于受资料、实物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考古学者一直把北辛--大汶口文化视为山东地区最早的文化,但是,后李文化遗址的发掘,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整个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谱系脉络也从此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发现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自秦设县,被联合国地名组织评定为千年古县;这里是兵圣孙武的故里山东省广饶县,早在几千年前就成为一个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而后李文化遗址的发现,又让这个古城"长"了三千岁。近日,记者走进后李文化遗址,一探究竟。
三块陶片把历史推进三千年
2014年4月3日,在省道323(潍高路)改线二期工程(广饶段)修建之前,考古人员对拟定线路沿线进行了遗址考古勘探。
"本次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是自北向南进行考古勘探,然后对勘探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考古人员一边进行实地勘探,一边进行相关的调查。在土层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相应的土层,土层之间会有明显的分界线。考古人员就是根据这种特点,对土层进行层层分析。"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保管部主任赵金告诉记者,当整个考古工作进行到紧邻潍高路新线西头的西大张村南头时,地上散落的一些不显眼的陶片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工作人员马上在该处进行了钻探取样,同时发现村南头有一处两米多高的断坡。他们立即对这一段沟壁做切片,然后对土层进行分析。在清理沟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块泛白深褐色的陶片。这个陶片是一个陶釜的上沿,而且,叠沿造型与新石器时代前期后李文化的叠沿釜造型相同,这一下子让工作人员兴奋起来。随着考古的深入,工作人员先后在沟壁底层找到了三块同时期的陶片。
"我们这里离临淄的后李村后李文化遗址不远,所以这里发现后李文化遗址是完全有可能的。"赵金告诉记者,后来这些标本经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论证认为,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商、周、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一发现也让广饶县有据可考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了近三千年,表明早在75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在这片区域就已经有了文明。
9.2公里省道发现9处文化遗址
"我今年57岁了,从小到现在,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的地貌,旁边是祖祖辈辈耕种的小麦地,直到考古人员来这里勘探,我们才听说这里大有价值。"西大张村村民耿建华表示说,村内不少人都因为在村里发现了重大考古线索而高兴。
"这就是遗址现场,我们在沟壁上发现了四个土层,文化堆积丰富,初步断定是一处生活聚居地的历史文化遗址。生土层以上有三个历史文化堆积层,分别属于后李文化时期、商周时期和唐宋时期。在遗址周围采集到叠沿釜、陶鬲、盔形器、盆、瓷碗、瓷盘等器物的残片。"在西大张村,赵金向记者介绍着遗址的情况。
记者在现场着实看到了明显的分界线,黄褐色的生土层上方有一条弧形的白色土层,再往上又是略显灰白的土层。据考古人员介绍,新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350米,南北约250米,遗址面积约85000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文化堆积多在1米至1.5米之间,最厚处达到1.5米。
记者了解到,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只是本次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针对省道323(潍高路)西段新线沿途考古勘探中发现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而整个9.2公里长的省道内,共发现了9处遗址,其中7处属于本次考古勘探工作的新发现。
"广饶县历史文化悠久,在古代就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周边又有临淄、青州等著名古城,广饶本身也是一座千年古城,农耕文明在这里发展很早,地下遗址众多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荣子录告诉记者,在前期的沿线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从后李文化一直持续到汉代。
多处遗址需要抢救性挖掘
据了解,西大张村后李文化遗址所处的省道323(潍高路)改线工程将于近期动工,而在这条省道上先后发现如此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注意。加之目前广饶县存在的大量遗址多是以古人生活场所为主的遗址,这处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经专家初步论断,也是以生活场所为主,目前考古部门已经针对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工程迁移的申请。
"现在基本上能确定一段工程线路为避让文化遗址将向西迁移300米,这样一来我们至少有三四处遗址不会被破坏,但像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这样无法避让的,我们现在正申请进行抢救性发掘,以最大可能保存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赵金介绍说。
除了西大张遗址,该县发现的具有东周至汉代文化遗存的杜宋遗址,具有商、周、汉代文化遗存的里大村南遗址以及具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特征的沟头村东北遗址等都需要进行抢救性挖掘,以便进一步发掘它们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此外,荣子录还表示,本次后李文化遗址的发现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发现,"一般后李文化都依河而建,现在我们在西大张遗址附近还没有发现古河流,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考古工作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如果发现了古河流,那么对广饶甚至整个山东的历史将又是一个新发现。"(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钟文峰 马庆亮)

距今
8200-7800年左右
位于
淄博临淄区
总面积
15余万平方米
目录
1地理位置
2发掘过程
3遗址区别
4历史意义
5主要发现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后李文化遗址位于淄博临淄区齐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约500米处、淄河东岸的二级台阶上,它地处沂泰山系北侧山前冲积扇和鲁北平原,距临淄区辛店城区约12公里,西北距临淄齐国故城约2.5公里。由于受淄河水的冲刷,遗址的西、南两侧形成高达10余米的断崖,遗址东西约400米,南北约500米,总面积约15余万平方米。当代中国首家最系统、最完整、以车马遗址与文物陈列融为一体的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就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后李文化遗址是山东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和人类遗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其年代延续之长,内涵之丰富,实为罕见,勘称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源头。
折叠编辑本段发掘过程
上世纪60年代,专家们发现了后李官村遗址的存在,进行试掘后又获得了一些别具特色的陶片,此后,考古学者在山东章丘、滨洲、济南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标本,这些发现,拉开了发掘后李文化的序幕。为配合济(济南)青(青岛)高速公路的建设,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山东省文化厅济青高速公路工程文物工作队,对后李文化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开探访179个,揭露面积约6500平方米,清理小型墓葬189座,大、中型春秋墓各一座,大型春秋车马坑一座,不同时期的灰坑3800余座,另有灰沟、水井、陶窑、房基计40多处,其中的大型春秋车马坑步入了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行列,在此车马坑基础上修建的中国古车博物馆则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古代车马为特色的博物馆之一。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区别
"后李文化遗址"和真正意义上的"后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李文化在后李文化遗址上,但是后李文化遗址上又不仅仅有后李文化,还有其他时代的文化,后李文化只是其中最早的文化遗存。
折叠后李文化遗址
该遗址最突出的特点是文化层次多而丰富,文化堆积厚达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层,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遗存、两周(西周、东周)文化遗存和晚期文化遗存三大阶段。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这些人类生活的痕迹和佐证物,在岁月之手的点化和指挥下,被层层叠压在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这在全国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不仅证实了临淄文明的久远,同时昭示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和连续。再说一下后李文化:被考古界正式命名的"后李文化",是后李文化遗址上最特殊、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分为后李一期文化和后李二期文化,发掘中不但出土了房址、灰坑、灰沟、墓葬、陶窑等遗迹,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等遗物。
在2008年,淄河治理工程中,技术人员在后李文化遗址,还发现了一柄石斧。
折叠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该时期的陶器,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夹沙陶,陶胎的质地与当时地层土的成分极为相似,只有极个别掺蚌壳和掺云母的现象,说明当时制作陶器是就地取材;陶器的烧成火候较底,个别遇水即溃;陶色有红褐陶、红陶、灰褐陶和黑陶,红褐陶最多;陶器的纹饰简单,大部分仅见于器物的口部,种类有花边纹、附加泥条堆纹和少量绳纹;陶器的种类单调,主要为圜底器,平底器和圈底器极少;器形有釜、钵、盆、罐、碗、盂、小口壶、实心陶支脚等。这一时期,既没有三足器,也没有彩陶和彩绘陶,陶器中的深腹圜底釜为后李一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总数约占全部陶器的80%,比较独特,这与山东及其周边地区已发掘的其他考古文化截然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层次。后李二期文化是后李一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她与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器类都以鼎、钵、小口双耳罐为基础。同时与北辛文化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别,被认为是属于北辛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在后李文化遗址被发掘和确认以后的两年内,考古学者又在鲁北和鲁西北地区相继发现了10多处同类遗址,对其中的几处遗址进行试掘获取的资料,进一步印证了后李文化遗址发掘所证实的成果。由于后李文化遗址本身具有的独特面貌和其群体分布的特征,完全具备了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基本条件,所以,为区别于其他考古文化,文物专家将其称之为"后李文化",承载这种古老文化的厚土就是后李文化遗址。这是山东淄博地区唯一一处以本市内的地点命名的考古文化,为临淄这座在战国时代就闻名世界的故都又增添了深沉、厚重的内涵。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意义
在中国,目前公认的新石器文化大约起始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即距今约8000年(最近考古发掘证实,其实际开始年代应当更早)。后李文化遗址不论是开始年代,还是它的文物特征,都与我国新石器文化恰好吻合,同时又具备其独特性,可以说,后李文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文化遗址的代表之一;后李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虽然在今天看来简单、制作水平也比较低,但是这里的先民在8300年前已经开始制作陶器,在当时的世界上已经是极高的文明。最近,有的学者提出,根据后李陶器制作的水平推断,山东淄博是中国陶瓷的发源地,这一点,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其实,后李文化遗址的发掘,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其文物所代表的文明程度,还在于它把整个山东地区的文化历史提前了一大步,并最终连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长期以来,由于受资料、实物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考古学者一直把北辛--大汶口文化视为山东地区最早的文化,但是,后李文化遗址的发掘,将山东文化的发源年代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整个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谱系脉络也从此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即: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发现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自秦设县,被联合国地名组织评定为千年古县;这里是兵圣孙武的故里山东省广饶县,早在几千年前就成为一个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而后李文化遗址的发现,又让这个古城"长"了三千岁。近日,记者走进后李文化遗址,一探究竟。
三块陶片把历史推进三千年
2014年4月3日,在省道323(潍高路)改线二期工程(广饶段)修建之前,考古人员对拟定线路沿线进行了遗址考古勘探。
"本次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是自北向南进行考古勘探,然后对勘探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考古人员一边进行实地勘探,一边进行相关的调查。在土层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相应的土层,土层之间会有明显的分界线。考古人员就是根据这种特点,对土层进行层层分析。"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保管部主任赵金告诉记者,当整个考古工作进行到紧邻潍高路新线西头的西大张村南头时,地上散落的一些不显眼的陶片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工作人员马上在该处进行了钻探取样,同时发现村南头有一处两米多高的断坡。他们立即对这一段沟壁做切片,然后对土层进行分析。在清理沟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块泛白深褐色的陶片。这个陶片是一个陶釜的上沿,而且,叠沿造型与新石器时代前期后李文化的叠沿釜造型相同,这一下子让工作人员兴奋起来。随着考古的深入,工作人员先后在沟壁底层找到了三块同时期的陶片。
"我们这里离临淄的后李村后李文化遗址不远,所以这里发现后李文化遗址是完全有可能的。"赵金告诉记者,后来这些标本经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论证认为,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商、周、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这一发现也让广饶县有据可考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了近三千年,表明早在7500~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在这片区域就已经有了文明。
9.2公里省道发现9处文化遗址
"我今年57岁了,从小到现在,这个地方就是这样的地貌,旁边是祖祖辈辈耕种的小麦地,直到考古人员来这里勘探,我们才听说这里大有价值。"西大张村村民耿建华表示说,村内不少人都因为在村里发现了重大考古线索而高兴。
"这就是遗址现场,我们在沟壁上发现了四个土层,文化堆积丰富,初步断定是一处生活聚居地的历史文化遗址。生土层以上有三个历史文化堆积层,分别属于后李文化时期、商周时期和唐宋时期。在遗址周围采集到叠沿釜、陶鬲、盔形器、盆、瓷碗、瓷盘等器物的残片。"在西大张村,赵金向记者介绍着遗址的情况。
记者在现场着实看到了明显的分界线,黄褐色的生土层上方有一条弧形的白色土层,再往上又是略显灰白的土层。据考古人员介绍,新发现的后李文化遗址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约350米,南北约250米,遗址面积约85000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较好,文化堆积多在1米至1.5米之间,最厚处达到1.5米。
记者了解到,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只是本次东营市历史博物馆针对省道323(潍高路)西段新线沿途考古勘探中发现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而整个9.2公里长的省道内,共发现了9处遗址,其中7处属于本次考古勘探工作的新发现。
"广饶县历史文化悠久,在古代就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周边又有临淄、青州等著名古城,广饶本身也是一座千年古城,农耕文明在这里发展很早,地下遗址众多也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荣子录告诉记者,在前期的沿线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址从后李文化一直持续到汉代。
多处遗址需要抢救性挖掘
据了解,西大张村后李文化遗址所处的省道323(潍高路)改线工程将于近期动工,而在这条省道上先后发现如此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引起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注意。加之目前广饶县存在的大量遗址多是以古人生活场所为主的遗址,这处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经专家初步论断,也是以生活场所为主,目前考古部门已经针对遗址分布比较密集的区域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工程迁移的申请。
"现在基本上能确定一段工程线路为避让文化遗址将向西迁移300米,这样一来我们至少有三四处遗址不会被破坏,但像西大张后李文化遗址这样无法避让的,我们现在正申请进行抢救性发掘,以最大可能保存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赵金介绍说。
除了西大张遗址,该县发现的具有东周至汉代文化遗存的杜宋遗址,具有商、周、汉代文化遗存的里大村南遗址以及具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特征的沟头村东北遗址等都需要进行抢救性挖掘,以便进一步发掘它们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此外,荣子录还表示,本次后李文化遗址的发现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发现,"一般后李文化都依河而建,现在我们在西大张遗址附近还没有发现古河流,这也是我们下一步考古工作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如果发现了古河流,那么对广饶甚至整个山东的历史将又是一个新发现。"(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钟文峰 马庆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