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傅家遗址

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明遗址。它的文明相貌同鲁南区域的大汶口文明有显着差异,因而,傅家大汶口文明遗存代表了鲁北区域一个新的文明类型,它的发现与开掘,为研讨这一区域大汶口文明的地方类型和文明分期供给了重要的什物材料,也为深入探讨黄河下游区域的古代文明供给了十分宝贵的材料。1992年,该遗址被发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东营傅家遗址



外文名称

dongyingfujiayizhi



地理方位

山东省广饶县城南



气候类型

暖温带季风性气候



占地面积

37万平方米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级别

暖温带季风性气候



门票价格

没有



闻名景点

古遗址



目录

1遗址简介

2首要文物

折叠修改本段遗址简介

傅家遗址坐落山东省广饶县城南1.5公里处,傅家村就坐落于遗址的中部。该遗址东距淄河约4公里,北距小清河约15公里。从遗址向东约200米是东辛公路,潍高公路从遗址中部东西穿过。遗址中部高,四周低,俗称"傅家顶盖子"或称"摩天岭",是现在鲁北区域发现的最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明遗址。该遗址平面为椭圆形,东西长750米,南北宽500米,总面积37万平方米,中心部分18万平方米。遗址文明堆积层厚约1-3米,内涵丰富。自1985年至1996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讨所在广饶县博物馆的配合下,曾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开掘收拾,共揭穿面积707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明时期的墓葬508座,灰坑214个,水井4眼,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等各类文物400余件。



该遗址发现4眼大汶口文明时期的水井,底部发现有汲水用具红陶壶及部分石、骨器等。水井是大汶口文明时期先民们的一项严重发明,是社会出产力开展的重要标志。



墓葬分布会集,叠压联系杂乱,墓穴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单人葬,二次葬和迁葬较多见,其间双人叠葬为同类文明诸遗址中所仅见。大都墓葬无葬具,少量有棺椁。人骨头向多朝东北,少量向西南。



墓内大都没有随葬品,即便有葬品,数量也不多,少的一二件,一般不超过4件,最多的8件,有的仅见1个箭头。随葬品绝大大都为陶器,首要器型有鼓腹或折腹罐形鼎、钵形豆、罐、钵、壶、碗、单把罐等。制造比较粗糙,多为手艺制造,因为烧制火候高,质地亦非常坚固。器物组合以鼎、豆、罐或鼎、豆、罐、杯为主,其陈放方位一般在头部左右两侧或脚下,陶豆大都扣在陶鼎上面。





在392号墓中,发现墓主颅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直径为31×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残缺,估测墓主生前曾实施过开颅手术,且术后长时间存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讨所首要约请了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研讨员韩康信先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鲍修凤先生在收拾、开始认证的基础上,又约请国内考古学、人类学、医学界闻名专家一起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了充沛的论证,以为392号墓墓主颅骨的近圆形残缺系人工开颅手术所致。此残缺边际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应是手术后墓主长期存活、骨安排修正的成果。这是我国现在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距今5000年曾经,比我国曾经发现的开颅术实例提早了1000余年。



折叠修改本段首要文物

从该遗址出土的遗物看,器类单一,地方特色浓郁。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还有少量的灰陶和黑陶。夹砂陶羼和粗砂粒,有的夹蚌壳,泥质陶质地细腻,有的或许经过陶洗。器型首要有鼎、豆、罐、钵、碗、壶、杯、盂、盉等,以手艺捏制为大宗。器表装修以素面为主,有的进行磨光处理,多挂红陶衣,有的通体施彩,首要有红、黄、赭、白等色,彩陶纹样有赭彩和白彩组成的涡纹、三角纹、网纹、直线纹和折线纹等。口沿和足部多施赭彩,肩、腹部多施红彩。复彩图画常见于鼎、杯、罐、钵等器物上面,多以红彩为地,赭彩漫涂,红、白彩勾点,最流行在鼎和豆等口沿或圈足近底部饰一周黑彩。大部分是先在器物表面绘出图画,然后入窑烧造,这样出产出来的彩陶器皿,色彩鲜艳,美丽大方且坚固耐用。一起还发现少量彩绘陶。



出产工具首要有蚌镰、双孔蚌刀和石斧等。装修品有玉璧、玉镯、玉坠和骨笄等。另外还发现较多的动物骨骸和蚌壳,均破碎,是其时人们食物的残骸或加工骨器的余料。这些骨骸以野生动物为主,以鹿类为多,水生动物有鱼类及蚌类,其间文蛤等为栖息在海水盐度较低的河口"两和水"区域的贝类,这既阐明了其时的生态环境,一起也反映了其时渔猎经济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经山东省考古研讨所专家全面调查和鉴定,以为傅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明遗址。它的文明相貌同鲁南区域的大汶口文明有显着差异,因而,傅家大汶口文明遗存或许代表了鲁北区域一个新的文明类型,它的发现与开掘,为研讨这一区域大汶口文明的地方类型和文明分期供给了重要的什物材料,也为深入探讨黄河下游区域的古代文明供给了十分宝贵的材料。1992年,该遗址被发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