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隋唐两代的国都遗址。遗址坐落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



隋唐洛阳城遗址地跨洛河两岸,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路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千米, 已有1400多年前史。



隋唐洛阳城遗址由宫城、皇城、里坊区和郭城组成。将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端门、天津桥、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门串连起来,就构成了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宫城则坐落皇城之北。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



隋唐洛阳城遗址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颁布《建东都诏》定洛阳为东都。唐睿宗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洛阳。唐肃宗元年(761年)复名东都。 唐朝末年,毁于烽火,遗址留存至今。



隋唐洛阳城遗址,1963年列为河南省文物维护单位,1988年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



根本信息

中文称号

隋唐洛阳城遗址



外文称号

Luoyang City Site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地理方位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



占地面积

约47平方公里





同意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维护等级

第三批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



编号

3-5-216-36



类别

古遗址



目录

1制作理念

2宫城前史

3宫城结构

4中轴修建

5遗址概略

6遗址维护

7交通信息

折叠修改本段制作理念



隋唐洛阳城是宇文恺规划制作的,宇文恺将隋唐洛阳城的规划规划完美的和洛阳的山川地貌结合在了一同,真正的到达了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宇文恺决断地改变了我国传统方法左右对称的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别具风味,把城市的各部分与皇帝联系在一同。以洛水的流水喻天上的天汉银河,把京城当作天帝的皇居"紫微宫",架在洛水上的最大的桥和宫城的南边正门相连,叫"天津桥",天津意思是天上疆界上的港,在这儿停、发驶往银河的船:"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银河),横桥南渡(天津桥),以法牵牛"。而洛阳的定鼎门大街,连接宫城正门和郭城正南门"定鼎门"的御道,宽110米。"天街"有皇帝之街的意思,对应于天上的"天街"星座。



隋唐洛阳城的皇城中轴最南正对龙门伊阙,使宫城、皇城的正南门,与龙门、伊阙相对,将宫城布置在国都地形最高的西北,标志居于天之中央的北极星,故而隋唐洛阳城宫城又被称为"紫微宫"。隋唐洛阳城中轴修建群是我国古代最富丽的中轴线。



折叠修改本段宫城前史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一向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作为我国古代闻名国都,隋唐洛阳城见证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光辉的一段前史,包含丰厚的文明内在,是研讨我国古代国都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名贵资料,在我国古代国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方位,其平面布局、修建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乃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首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的轴线修建,是世



界前史上最恢宏的修建群之一。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划宏大的修建,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间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别离到达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能够幻想隋唐洛阳城轴线修建是多么雄伟壮丽!



五代时梁、唐、晋也曾以此为都,但国都规模远比隋唐洛阳城小,首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阳城的宫城。



1954年我国科学院考古研讨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查询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方位,并开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1965年持续查询了大街、里坊及商场的方位,一起开掘了宫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查询、钻探和开掘了含嘉仓城;这今后,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屡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开掘。1963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8年为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



折叠修改本段宫城结构

折叠外郭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悉数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



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大街反正相交,构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间最闻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骨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大街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他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垮。



折叠宫城

坐落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



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表里砌砖。现已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开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勘查探明了宫城东南侧自成一城的东宫以及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别是宫城内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的开掘,是迄今洛阳隋唐国都考古最重要的发现。遗址的方位、形制、修建特色,与文献记载的明堂〔开元二十八年(740)改称含元殿〕颇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础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它的发现为进一步弄



清宫城内宫廷的布局,逐渐恢复宫城、皇城内的修建,确立了精确标志。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边与宫城之间构成夹城。因为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垮,南墙仅存西段,长约540米,东墙现存长约1115米,西墙长约1670米。已勘查出东墙的宣耀门、西墙的宣辉门和南墙西部的右掖门。右掖门已开掘,残高2.15米,进深17.5米,为一门三道,每个门路宽6米,左右门路外侧各有13根立柱,采用上架过梁的方式,其上盖筑门楼,内有宽1.25米的车辙。皇城内开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折叠小城

其他诸小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



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路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开掘为单门路,宽4.9米,进深17米,门路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开掘了12座粮窖,其间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历、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开掘,为研讨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折叠修改本段中轴修建

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有上清宫,玄武门、天堂、天宫(明堂)、应天门、端门、天枢、天津桥、天街、天门(定鼎门)、天阙,以"天"命名寓意非凡:天阙说的是龙门"伊阙",隋唐皇城与国都轴线上对应天上的"天阙"。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是我国古代最富丽的中轴。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陆续在隋唐洛阳城内发现或开掘了定鼎门、天津桥、应天门、明堂、天堂、白居易新居等重要遗址。



折叠上清宫



上清宫坐落洛阳市邙山之巅翠云峰,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最北端。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当地,为我国第一个以"上清宫"姓名出现的道教名观。上清宫始建于公元666年,是其时的国家级修建。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为玄元皇帝,因而上清宫又叫玄元皇帝庙。后人追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也称老君庙。



唐朝时期上清宫规划宏大,殿堂高耸。大画家吴道子所作壁画《五圣千官像》,非常光辉壮丽。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闻名诗歌。杜甫"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是描述上清宫的名句。宋代文豪苏东坡也曾在上清宫题字纪念。后至金元废毁。明清多有补葺,至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张汉鼎等重修,古刹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有戏楼、山门、一、二、三殿;1944年4月,遭日寇飞机猛烈轰炸,仅存山门和窑洞(翠云洞)。现坚持为为青砖庙院,紧凑幽静。



洛阳市营建上清宫森林公园。这儿生气勃勃,苍翠若云,"翠云峰"愈加秀美,"上清宫"更见显赫。



折叠玄武门

隋唐洛阳宫城的正北门-----玄武门



宫城的正南门是应天门(隋朝时称则天门),从应天门一向向北走1270米,便到了玄武门。玄武门虽然是北门,但出玄武门向北,并非洛阳郊外,玄武门北还建有两个隔城,即曜仪城和圆璧城。这就是说,要从宫城上邙山,须先穿过玄武门,再经过曜仪城和圆璧城,才能抵达最北边的龙光门,龙光门之外,就是邙山了。当年,将士常在邙山山脚下习武操练,唐高宗和武则天则登上龙光门观看。



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别离代表东、南、西、北。"青龙"指东方之神,代表东方方位。"朱雀"指南边之神,古都南门多以"朱雀"冠名,如金陵朱雀门、长安朱雀门等。"白虎"指西方之神,有凶煞之意,一般不做城门名,只用于禁地称号,如《水浒传》中的白虎厅、白虎堂等,都是禁地。"玄武"指北方之神,代表北方方位,古都北门多以"玄武"冠名。



外朝首要是皇帝打理朝政、举办宴会的宫廷和部分官署所在地,内廷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也是帝后起居游憩的场所。从地理方位上看,外朝位处皇宫的南部,内廷则处于皇宫的北部,因而,皇宫北边的城墙对内廷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北城墙上的城门更是要害,作为宫城正北门的玄武门,可谓要害中的要害了。



宫城城墙的许多城门,都由宫廷卫兵把守。玄武门外设有两廊,禁卫军司令部驻此,称为"北衙",拥有巩固的工事和精锐部队--所以当政变发生时有必要首先操控玄武门,操控了玄武门就能够操控内廷,操控了内廷也就能够操控皇帝与后妃,进而操控朝廷乃至整个国家 。



折叠明堂





武则天于公元688年(垂拱四年)(在乾元殿基址上树立明堂。又称万象神宫,高294尺,方300尺。明堂共三层,上为圆盖,用九龙支撑,顶上置涂金的铁凤,高一丈。明堂中有十围巨木,上下贯通,作为总柱,各种结构以该巨木为根本。明堂下面做铁梁,像辟雍相同由水盘绕。武则天又在明堂北树立天堂,高五级,以贮大佛像,到第三级就可俯视明堂。696年,又造新明堂,高294尺,方300尺,规划比原址略小,上饰金铁凤,高2丈,后为劲风所摧,改做铜火珠,为群龙所捧,成为通天神宫



现现在的明堂,是修建在唐代宫城正殿遗址之上,作为一座穿越前史再现的修建,一座腾空遗址而兴的修建,一座雄踞洛城至尊的修建,集遗址维护和功用展现为一体,高33.52米,外观为三层台基,层层收分,上为八角攒尖房顶,内部两层,修建总面积9888.92平方米。



折叠天堂

在明堂的北面,武则天又命薛怀义造了一座天堂。天堂首要用来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记载,天堂共五层,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层就能够俯视明堂全景。天堂、明堂,构成了洛阳城光辉绚丽的景象,标志着无与伦比的财富和登峰造极的权力,代表了唐朝修建技术的杰出成就。



神都洛阳是我国前史上仅有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的当地。她执政的

15年,简直都是在这座城市度过。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神都洛阳宫城内最巨大的两个修建,它们一改皇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愈加光辉绚丽 。



天堂是宫城内的一座重要宫廷,是武则天的礼佛堂。文献记载:"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薛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天堂有多高,《资治通鉴》中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描述:即天堂高五层,且第三层现已高于明堂。现有文献以为明堂的高度在90米左右,以此计算,天堂的高度至少应该在150米以上。



天堂内佛像的高度和天堂内的佛像的造型,史料没作具体描述。但据"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咱们能够幻想这尊佛像的高度非同小可,估量至少是龙门卢舍那大佛的好几倍。遗憾的是,公元695年,失宠的薛怀义放了一把火,将这座能与现在摩天大楼比肩的高耸修建付之一炬,从建成到烧毁,它的寿命仅有7年。



2013年4月14日,以武则天的礼佛堂为原型而制作的新"天堂"正式对外开放招待游人。新"天堂"建于原天堂遗址之上,并非前史上天堂的原样恢复,而是一座维护展现性高塔修建。天堂也是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通天浮屠的原型所在地。



经考古开掘,天堂中心柱础保存无缺。现现已恢复完结,外5层内9层.展现着天堂成为武则天礼佛堂的创举。从内一层的遗址中心坑。武周时期天堂修建遗址遗址仅存天堂修建的台基根底部分,其东面与宫城中心区的南北向西廊连接在一同,北面与宫城正殿北侧的东西向廊房相接,西面外侧为砖铺散水并有东西向长廊与其它修建相连。经过室内玻璃地板,咱们能够看到天堂及其周边散水、水渠、柱础、四周廊屋夯土根底等遗址的实在面貌。天堂遗址地下夯土根底部分的直径有近70米。台基略呈方形,方形台基上有五重修建根底,由内而外为青石砌壁圆形坑、两周柱根底、一周夯土根底、一周碎石根底。此外,台基外围还残存有包砖和散水。天堂遗址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柱础坑,直径14.8米,青石垒砌,里外两圈。所用青石厚度在1米左右,长1米~2米不等,宽0.7米左右。



折叠应天门

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唐宋年间相继沿用。


应天门是其时朝廷举办严重国务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应天门遗址坐落洛阳市国都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修建群,规划恢弘,气势壮丽。是隋唐两京考古开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



洛阳城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边共六阙。这是古代国都宫城正门最高礼制。皇帝三出阙是我国古代最高礼制的国都门。是古代皇帝享受的的最高礼制。仅洛阳一地发现有三出阙的城门。



其门址坐落现在的周公庙邻近,门址中部被定鼎南路所覆压。考古人员1990年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了开掘,夯土台基保存无缺。



折叠定鼎门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郭城的正门。据史料记载,它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隋炀帝是第一个经过这座城门的帝王。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坐落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隋炀帝营建东都,次年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经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



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抛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刻长达530年。是我国古代延用时刻最长的城门



开掘显示,它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路、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别离坐落墩台两边,和墩台呈平行对称散布,这种门阙形制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当地还没有发现。定鼎门与皇城正门端门之间为定鼎门大街,这是隋唐洛阳城中最为重要的大街,其宽度116米,比现今北京的长安街还宽,仅次于隋唐京师长安城的朱雀大街。该遗址现在坐落洛龙区关林镇曹屯村和安乐镇赵村之间。



折叠天津桥

始建于隋,废于元代。初为浮桥,后为石桥。隋唐时,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非常繁华。桥上有四角亭,桥头有酒楼。闻名的"天津晓月"为洛阳古"八大景"之一。该遗址现已考古发现,在今洛阳桥邻近。



折叠白居易新居

隋唐洛阳城内大街犬牙交错,构成里坊。今日,考古人员在洛河南岸的履道里发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新居。该新居坐落今洛龙区安乐镇狮子桥村东北约150米处。开掘显示,新居院里的中厅平面大致呈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5.8米,东西两端经过回廊往北与东西厢房相连。中厅南侧还发现了白氏宅院的门房遗址,东西总长5.9米,南北宽1.45米。门房与中厅南北坚持,根本处于同一中轴线上。根据开掘剖析,白居易新居应是南有门房,中有厅堂,东西有厢房、回廊,北有上房,有前后院子的两进式院子。



折叠修改本段遗址概略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坐落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形嘹亮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堆叠,又有东。西隔城排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路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折叠郭城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悉数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大街反正相交,构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间最闻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骨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大街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今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他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垮。



外郭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基址宽15-20米。东城墙长约7312米,南城墙7290米,西城墙长6776米,北城墙长6238米,东西两墙下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设8个城门。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门是一门3道,带有双阙,东西长143米。定鼎门门址宽28米,东西两门路各宽7米,中门路8米。



定鼎门及遗址图

定鼎门及遗址图



折叠大街里坊

城内大街纵横相交,宽窄般配,构成棋盘式布局。据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大街12条,东西向大街6条;洛河以北南北向大街4条,东西向大街3条。大街两旁有水沟遗址。其间定鼎门大街是郭城中的骨干大路,又称天街,现存的宽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区:隋称"里",唐称"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长宽在500-580米之间。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四出趋门"。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记载,洛阳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他一部分为今城所占压,一部分为洛水冲刷无遗。文献记载城中设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内有纵横大街备3条,四面各开3门。



折叠宫城

宫城遗址坐落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表里砌砖。现已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开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



东宫在宫城南隅,自为一城,东西330米,南北约1000米。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宫城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有连续不断的大片夯土基址,应是中央各殿的殿址。宫城西部也陆续开掘出一些规划较小的殿、亭遗址。在中轴线略偏西的当地还开掘出规划比较宏大而又有堆叠联系的长方形殿址多处及圆形修建遗址一处。隋唐两代为了营建宫室而专门制作的烧瓦窑群,也在应天门右侧被发现,出土大批注明宫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修建群。东西两边有向外凸出的对称的两堵夯墙组成的巨大阙楼,相距83米,各宽17.5米,城门东西宽120米以上,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左右连阙"。



应天门遗址坐落洛阳市国都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修建群,规划恢弘,气势壮丽。是隋唐两京考古开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边共六阙。这是古代国都宫城正门最高礼制。皇帝三出阙是我国古代最高礼制的国都门。是古代皇帝享受的的最高礼制。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天堂遗址



天堂遗址坐落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根底的修建基址,形制非常共同,是武则天命薛怀义掌管制作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修建。



天堂遗址遗址可分为五期,其间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址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修建基址天堂遗址。



天堂基址仅存台基根底,其东面与宫城西步廊相连,北面与东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砖铺散水并有宽4.33米的东西向步廊与其他修建相连。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宽77.7米,东西宽69.15米。台基中心为石砌圆形坑,其外有两周柱根底、一周夯土根底和一周碎石块修建根底。柱根底两圈,内圈根底12个,外圈根底20个,根底为四块青石拼合而成,并为由一层夯土、一层根底层层叠加而成。夯土根底一周宽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根底一周,为由残石块组成的圈形带状修建根底,宽约0.5米。



水渠:呈东西走向,以砖和石块由白灰黏砌而成。在台基北侧弯曲以盘绕台基北部。水渠宽约2米,北折部分南北长约15米,台基北侧部分东西长约63米。



明堂遗址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合作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规模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修建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折叠皇城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边与宫城之间构成夹城,西墙保存较好,长约1670米,宽约14-16米,夯筑,表里砖砌。唐时又在夹城南端添筑了南墙,宽约9米余。。因为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垮,南墙仅存西段,长约540米,东墙现存长约1115米,西墙长约1670米。已勘查出东墙的宣耀门、西墙的宣辉门和南墙西部的右掖门。右掖门已开掘,残高2.15米,进深17.5米,为一门三道,每个门路宽6米,左右门路外侧各有13根立柱,采用上架过梁的方式,其上盖筑门楼,内有宽1.25米的车辙。皇城内开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折叠曜仪城

曜仪城狭长形,东西长约2 100米,南北宽约620米。



折叠圆璧城

圆璧城呈矩形,东西长约2110米,东端广590米,西端广460米。东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270米,东西约620米。



折叠含嘉仓城

含嘉仓城亦呈长方形,东西约615米,南北725米。仓城中粮窖密布,已探出259座。第160号窖中还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了的谷物,绝大部分仍坚持颗粒状。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长方形的小城址各一座,东隔城南北约275米,东西约520米;西隔城南北约275一米,东西约180米。



折叠禁苑

隋西苑周200里,唐126里。禁苑之东、皇城之西南隅有上阳宫,西上阳宫在上阳宫西南,两宫夹水,上架虹桥以通往来。



折叠白居易履道坊遗址

白居易(772-846年)晚年寓居洛阳。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后,回到洛阳,买坐落履道坊西北隅故散骑常侍杨凭宅。尔后又有短期的外任。拜秘书监后,在长安新昌坊稍居。大和三年(829),罢刑部侍郎,以太子来宾分司东都。四月,由长安回归洛阳,寓居履道坊本宅。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卒。后代遵遗嘱,将其葬于龙门山琵琶峰。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 ,我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讨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 ,对闻名诗人白居易作了考古开掘 ,历时 6个月。开掘的遗址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路途等等 ,出土了珍贵文物 1 0 0 0多件 ,提醒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文明现象。白居易新居坐落洛阳市区东南郊 ,今属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北 1 30米的一片郊野 ,东经112°30′,北纬 34°40′。这儿正是唐东都洛阳城的"履道坊";而狮子桥村 ,则坐落"集贤坊" ;狮子桥村正北的军屯 ,则是坐落"尊贤坊" ;狮子桥村正东的何村 ,则是坐落"永通坊" ;何村南面 ,则应是"永通门"的方位。白居易新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开掘判明 ,新居是一座含有前后院子的两进式院子。



折叠修改本段遗址维护

隋唐洛阳城规划雄伟、气势壮丽,是其时国际规模内不多见的大都市。更重要的是,隋唐洛阳城仍是我国隋唐国都中保存比较无缺的国都遗址。因而,在国家大遗址维护工程中,它被列为国家大遗址维护严重项目和要点工程。作为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项目标志性工程之一,天堂遗址维护展现工程将于牡丹文明节期间部分对外开放。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省文物维护单位,并划定要点维护区和一般维护区,树立文物维护小组。1982年今后,洛阳市政府规定在维护区进行制作,要实行报批手续,并由文物部分进行钻探和开掘,要点文物维护区一般不许进行基建。对开掘出土的重要遗址,如石砌圆形修建基址、大型石柱础等,修建了维护房或围栏加以维护。1989年又重新明确维护规模,并树立多处石质维护标志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隋唐洛阳城遗址(SiteoftheSui-TangPeriodCapitalLuoyang)为全国要点文物维护单位。


上一篇:东营傅家遗址
下一篇:八里城遗址
  • 首页
  • 服务项目
  • 电话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