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古城遗址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时间:2021/06/08
绵竹古城遗址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绵竹城遗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台地,北距德阳市区北15公里。该城址在县志中早有记载,后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并命名为土将台遗址,后经试掘确定为绵竹城城址。城址东临绵远河,位于绵远河西岸一级台地上,中心海拔约534米。周围分布有许多与其具有密切联系的汉晋时期文物遗迹,如古鹿头关、上庸长阙、仙女洞崖墓群和锦屏村崖墓群。与绵竹城遗址隔河相望的绵远河东岸也分布有大量汉墓。1990年绵竹城遗址由德阳市市中区(现旌阳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德阳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许镇绵竹城遗址为两汉、三国、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与史料记载相吻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汉魏时期历史考古研究具有极其重要意义。2017年开展的绵远河、石亭江上游(绵竹)区域考古调查在绵竹市孝德镇金土村发现了汉晋南朝时期遗址,分布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初步确认是阳泉故城。《道光德阳县新志》载阳泉故城为"蜀汉分绵竹置"。该遗址是继绵竹城遗址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填补了德阳、绵竹地方历史的空白,为绵竹城市的建置和迁徙过程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9年10月10日,绵竹故城遗址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0130-1-130)。 至此,德阳地区已发现的两处汉代城址:雒城和绵竹已同列"国保"名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绵竹故城遗址
外文名
Site of ancient Mianzhu City
地理位置
四川省德阳市黄许镇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级别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免费
占地面积
0.6 km²
著名景点
上庸长阙、土将台遗址
目录
1遗址简介
2考古发掘
3分期年代
4文献记载
5地位价值
6相关报道
7遗址破坏
8惨遭盗掘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简介
汉晋绵竹城遗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台地,北距德阳市区北15公里,属川西平原北部边缘。中心位置在今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龙安村和袁家镇双江村结合部。遗址东临绵远河,位于绵远河西岸一级台地上,遗址中心海拔约534米。以龙安村"土将台"为中心的台地上曾发现大量文化层堆积。它是汉、蜀、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约在东晋时绵竹城才移治今绵竹地区。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命名为"土将台"遗址,1990年由德阳市市中区(现旌阳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德阳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以来来,当地在农田水利工程、砖厂取土、采沙等过程中发现了"绵竹城"砖、石提钱鱼俑、石武士俑、石虎、石狮础、石蛙础、板瓦、铜朱雀等汉代遗物。"绵竹城"砖的发现以及后来的正规考古试掘,初步确认该遗址即为汉晋绵竹城址。
有文献曾探讨古绵竹城迁址原因,认为有八百年根基的古绵竹城迁离古蜀道要隘原址,于隋大业年间迁现址,不是因战乱、瘟疫抑或饥荒,应该是水患所逼。隋新绵竹城的选址着重考虑的因素是规避水患 。
值得一提的是,黄略公路旁所立"土将台遗址"文保碑非土将台遗址所在地。土将台遗址实为江林村黄略公路东侧刘家大院屋后的土堆,现盖有民房。2015年4月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擅自在土将台遗址南侧文物保护范围内挖深坑作业,对遗址造成了巨大破坏 。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发掘
根据调查勘探资料推测,黄许镇江林村土将台遗迹应为"绵竹城"遗址北城墙的残存,土将台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65米,土台现为农耕地和住宅地。根据勘探结果,夯土宽约30米。调查发现的"绵竹城"砖一件位于龙安砖厂取土地,其余全部发现于土将台周围,部分位于土将台上。在勘探过程中,土将台上的探孔大部分发现有砖及夯筑痕迹。南城墙位于龙安砖厂和上店子梁子。上店子梁子勘探中发现有夯筑痕迹,根据勘探结果,夯土宽约30米。龙安砖厂取土地发现1件"绵竹城"砖,砖厂长期在周围取土,对遗址的文化堆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砖厂南部原来也为一梁子,与上店子梁子和西边的尹家梁子东西走向十分清楚。
根据勘探和发掘情况,北城墙大致呈东西走向,现存高度为1.5~1.7米。因城墙内侧有民房,探沟未能全部解剖城墙。发掘的城墙宽约20.7米。城墙北部边缘系包砖结构,包砖已垮塌,从解剖情况看,较有规律的砖有4层,为错缝平砌。砖的大小规格不一,有"绵竹城"砖、钱纹砖、五铢钱纹砖、"八"字纹砖、菱形纹砖、楔形砖等。夯土北部有修筑城墙之前挖的基槽,剖面大致呈梯形。已解剖的城墙夯土剖面有a、b、c、d四部分,夯土b部分为主城墙,夯土a和c部分为侧城墙,其中夯a和夯c均叠压夯b,为中央夯筑法夯筑而成。夯d城墙靠外部的基槽内及其上部夯土,夯筑前先在下部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上,其上即是城墙包砖。四部分交界处陡直,应为板筑法筑成。
折叠编辑本段分期年代
以下考古学分期原文见《2004年四川德阳"绵竹城"遗址调查与试掘》。
根据城址内地层、遗迹间的叠压、打破关系、主要陶器的演变关系以及重要的断代器物,我们把遗址内文化遗存分为两期。北城墙夯土叠压的遗存相当于城址内第二期 。
分期主要依据大宗器物,即盆甑、罐、钵、瓮的型式变化。第一期:本期的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细砂陶,泥质仅占极少数。陶色以灰色占绝大多数,另有黄褐、红褐、褐色、黑色、黑褐等;纹饰主要有交错绳纹、绳纹、凸弦纹、凹弦纹、间断绳纹、戳印纹、菱形四蒂纹、菱形纹等。器型组合主要有盆(甑)、罐、钵、瓮、鼎、釜、壶、器盖等。 出土陶器均为汉代常见器物,另出有五铢(昭帝五铢)以及西汉五铢、大泉五十。
第一期年代应为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 第二期:本期的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细砂陶,泥质仅占极少数。陶色以灰色占绝大多数,另有黄褐、红褐、褐色、黑色、黑褐等;纹饰主要有绳纹、间断绳纹、凸弦纹、凹弦纹、戳印纹、方格纹、附加堆纹、菱形纹、菱形四蒂纹以及复合纹、压印纹等(图三十六)。器型组合主要有盆(甑);罐;钵;瓮;缸、釜、仓、盘、器盖等。盆甑、罐、钵、瓮型式的变化主要出现在A层及以后地层,开始出现盆(甑);罐;钵;瓮开始增多,且变的厚 重。菱形四蒂纹由抽象变的写实,同时各种方格纹明显增多。盆、钵形制与重庆云阳马粪沱墓地砖室墓M58 I式盆和钵形制相同,,墓葬时代为蜀汉至西晋。B型钵形制与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M6、M15出土钵相似。C型罐形制与四川崇庆县五道渠蜀汉墓出土的罐相似。并出有货泉、直百五铢。第二期年代应为东汉至蜀汉时期。城墙夯土叠压地层内出土有直百五铢,夯土垮塌堆积出有盆。北城墙部分应修建在三国时期,推测可能在三国初期。
折叠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绵竹县因地滨绵水(今绵远河),多竹而得名 。"西汉高祖六年置绵竹县,治今德阳市黄许镇,属广汉郡所辖"。绵竹曾为益州州治所在地,"汉置绵竹县,属广汉郡,为都尉治,后汉因之,中平五年尝为益州治"。"绵竹城"遗址为汉、蜀、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东晋绵竹城移治今绵竹市所在地。"绵竹县 ,刘焉初所治(汉绵竹县故城,今德阳县之黄浒镇,在鹿头关内绵水西岸,当时辖境,包括整个绵水流域,即今德阳、绵竹两县地。北道来赴成都者必先经此。成都恒籍此城与绵水鹿头为屏障以卫此大平原,故历世为军事重镇)" ,汉晋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均与绵竹城有关:1、中平年间,马相、赵祗于绵竹起义,益州牧刘焉镇压起义军,徙治绵竹。"是始益州贼马相亦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树千人。先杀绵竹令……州从事贾龙先领数百人在犍为,遂纠合吏人攻相,破之。龙乃遣吏卒迎焉到,吕龙为校尉,徙居绵竹" ;2、建安十八年,刘备以绵竹为据点攻雒,军师庞统中流矢死,葬县北鹿头山(今白马关);3、炎兴元年,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后称平蜀台);4、西晋惠帝元康年间,李特、李流在绵竹起义。《寰宇记》卷七十三:"绵竹县故城在汉州德阳县北三十五里" 。清嘉庆二十年版《德阳县志·古迹志》:"绵竹故城:即今县治诸葛瞻战败处。平蜀台:《元和志》:邓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一名炼景台。《一统志》:县北二十三里。" 刘琳、任乃强等认为"绵竹"在今黄许镇。 古人及今天的研究者对"绵竹城"地望的记载和判断基本正确,但都由于缺乏考古材料而无法说明其具体位置。
折叠编辑本段地位价值
绵竹县从西汉初年设立一直存在至东晋初年。东汉晚期至三国期间发生的很多政治、军事事件都与它有重要的关系,尤其是蜀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汉三国时期的墓葬发现的比较多,但西汉、东汉至三国末期发掘的遗址为数不多,能够确定为三国时期的生活陶器更是寥寥可数。对其本身的研究对当时政治、军事、文化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报道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导演王扶林来德阳考察蜀汉文化之际,1995年夏,绵阳富乐山公园富乐阁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泥塑人物群像中,《血战绵竹关》的注解有这样一句话:邓艾偷渡阴平,诸葛赡、诸葛尚父子血战绵竹关死。在绵竹关后的括号中注释:今黄许镇。汉晋绵竹城在今黄许镇境内?它不但在黄许镇,按《元和志·绵竹》解:绵竹地演绵水。这就是说,汉绵竹城或关在绵远河岸边而不在山上。由于一些地方只依据缺失公正和地域观念强的县志和《大清一统志》,未博考众多历史书籍和地理资料,未实地考察地理位置,也从未考证地面现存文物和历年采集到的出土文物,长时期把汉晋绵竹城不是说在罗江县就是说在今绵竹市。更有少些无聊文人把《三国演义》作为史记,把伪造过的历史又进一步伪造,造成了历史的造假与学术上纷争不断。据《华阳国志校注》、《元和志》、《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四川郡县志》等中国多部文史都记载了汉晋绵竹城在唐绵竹(今绵竹市)东五十里的黄许镇。从地理位置上看,汉晋绵竹城的遗址就是在黄许镇龙安村一个叫土将台以南占地约25000-30000米的地方。汉晋绵竹城从兴盛到衰亡在黄许地面共有807年,即从汉高祖(公元201)年建县开始一直到公元606年隋唐大业四年迁徙到今绵竹县剑南镇至今。而罗江县建县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罗江汉晋时叫万安县,也不在现罗江县地上。
折叠文物发现
1972年,掀起了农业学大寨农村空前的改土造田运动,在黄许镇新丰村二组周家屋前一个叫花碑的台地上,人们改土挖开了一座汉墓。外石椁棺长约三米,石椁用糯米石灰镶砌,石椁棺中有一木椁棺。村民们挖开墓,墓里顿时冒出灰青色的烟雾。据当时撬棺盖的村民谢玉刚说:刚撬开棺木时从墓中冒出股股青烟,青烟冒完后见棺中一男一女尸体就跟活人一样。男女都穿着绫缎,男的下巴上有一卡长的胡须,头上戴着一个顶子,头发盘一个髻,髻上插一支玉簪。开棺一会儿,棺木中男女身上的绫罗一下就化为了灰灰,棺内人的皮肤一块块迅速剥离立即化成了骷髅。村民们从棺中取出了一些玉石珍珠玛瑙各自分了、把墓中的青铜剑戟刀矛等兵器砸烂到镇采购站买了打酒喝。据谢玉刚回忆:墓中还有一块阴碑,阴碑是黑色放光的石头做成的,上面写的"绵竹县县令张 夫妻合葬墓"字样。石棺被社员抬去搭了桥,木棺被生产队做了两架拌桶。这块阴碑被埋在哪块田底下,就记不清了。
1997年8月,袁家乡双江村村民在河里取沙,发现一个汉代石马和一块刻有汉隶字体,长45×9厘米"绵竹城"的铭文城墙砖和几件秦汉时的大瓦当。同年的8月底,黄许镇龙安村二砖厂在深入地下的三米处取土烧砖时,挖出了一口宛如船棺形的汉墓。墓长约5米,墓中有铜矛、铜斧、铜钺、青铜剑、铜钱、桥形币、大肚双耳铜罐、铜釜、铜甑等众多青铜器。这个木椁棺出土的一柄青铜剑长65厘米,剑柄有"手"形文字。同时,还有两块缺残和一块完好的长43×8.5厘米刻有"绵竹城"铭文的城墙砖。十多年来,在黄许这个汉晋绵竹城遗址上分别采集到了石提线渔俑,石武士俑、石虎、铜朱雀等大量文物,特别是11件刻有汉晋和三国时期的"绵竹城"不同字体的铭文城墙砖,更证明了黄许就是汉晋绵竹城(关)的遗址,同时,从这11件不同铭文城墙砖上反馈了一个信息:汉晋绵竹城是在不断遭到损坏又不断修缮的事实。汉晋绵竹城,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南阳城"。
黄许镇境内有两条古蜀道:一为秦汉蜀道,二为唐宋蜀道。唐宋蜀道从唐天宝元年建县的罗江县到白马关经老白马场过斩龙桠到黄许镇新胜村醪糟店,跨清平村唐代所建的太平桥上绵远河利济桥进入黄许镇。这段历史也经过了罗江才子李调元考证:白马关在宋代以前都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白马关是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汉高乘白马过此,遂有词"而来,由此可见白马关得名于宋代。
黄许镇境内的秦汉蜀道从现罗江北二十里的文星乡双堰村(汉潺亭)翻山到现黄许袁家巷过绵水(绵远河)。2002年10月,袁家巷绵远河上被洪水冲现出汉时期快碳化的(当地人称乌木)木制桥墩几十桩,证明此处就是进入汉晋绵竹城的古渡口。从汉晋绵竹城遗址经三四里到了黄许境内蒋家平梁,可见一座1956年国务院颁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上庸长阙"。进一步证明了秦汉蜀道不走现罗江白马关。司马孟台是汉绵竹县人,在湖北上庸为官有政声,家乡人为纪念他特在汉晋绵竹城南蜀道旁为他立此碑。汉上庸长司马孟台阙,是目前川内保存较完好的汉阙。蜀道上还有一处证明,就是城区乡境内为纪念蜀汉绵竹才子秦宓而修有三造亭和秦宓墓。由此看来,现罗江白马关的三国遗迹应证了《德阳县志》的记载:庞统祠庙是在唐代天宝元年建县后由于古蜀道改道,后又依据一部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才把白马关二师祠修成今天规模的。
折叠诸葛瞻战死处
1967年以前,在黄许镇南的国家粮库对面就立有一座高1.8米、宽1.2米的石碑,上写: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处。1952年,修宝成铁路时,又在黄许新胜村醪糟店挖取土方出土了一块上写"蜀汉骠骑将军诸葛尚之墓"的墓碑。
汉晋绵竹城何以在黄许地面上消失?是毁于战乱兵火?或是毁于天灾人祸?据史料记载:公元前的201年,汉高祖置绵竹县就在今天的黄许镇。这就是现德阳境内最早建县的历史记载(参见《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据《辞海》记:汉晋绵竹城在德阳城北十里许。《巴蜀文化大典》中也介绍了古关隘汉晋绵竹关在黄许镇。这和《后汉书》、《四川郡县志》、《元和志·绵竹》《华阳国志校注》记载是一致的。广博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史料,从汉高祖(公元201年)到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6年),汉晋绵竹城在黄许境内一直兴衰了807年之久。
1991年,已故的德阳市戏剧协会副主席杨本林为了撰写大型历史川剧《血沃绵竹关》,特从广汉专程赶到黄许镇来体验生活。他住在南街工农兵旅店,一住半月。他在黄许镇的田畔、河道、山头、古碑下寻觅。这位花甲老人花了较长时间了解地理位置考证地上文物后,写出了发生在黄许地面上蜀汉景跃六年(公元301年)汉晋绵竹城的这幕浩气长存可歌可泣的历史剧本。杨本林老人后来告诉我,汉晋绵竹城就在黄许镇,因为古绵竹地 绵水而不是地 山。江油关陷落,诸葛赡率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五位大将率七万蜀兵授涪城(今绵阳),到了黄许的汉晋绵竹城闻知涪城失陷才退守汉晋绵竹关拒敌。邓艾大兵压关攻城,魏蜀两军排阵对垒,若不是开阔平原怎么行军布阵两军对垒?蜀兵五将全悉战死在汉晋绵竹城城南。后来,这里相继出现了占地三四亩的几座汉墓。五将战死的地方称为五马归槽。袁家仙女洞麻山梁子下,又发现了一个古墓,内有六口用沙土焙烧的汉制陶棺,长3米左右,高80厘米。可惜这六口陶棺尽被盗墓贼砸碎了。据省文物所长高文说:这崖墓中的陶棺和崖壁上的图腾在全省都很罕见。
折叠考古证实
尽管史书记载,现存地面文物和历年采集的文物都证明了汉晋绵竹城遗址在黄许,但一些无聊抑或无知的人就是喜欢打口水战假造历史。2004年初,黄许镇领导和区文体局领导把进一步弄清汉晋绵竹城的真实情况报告了区委和区政府、市委、市政府。请省、市文物考古队来黄许初探汉晋绵竹城遗址。2004年9月底,由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站站长陈德安教授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带队,省市考古队在袁家的双江村三组和黄许镇龙安村的七、八、九组范围内采用洛阳铲,共打探眼数百个,基本弄清了汉晋绵竹城城内面积为2.5-3万平方米。老百姓传说的土将台原来是汉晋绵竹城的北城墙,龙安村九组上店梁子为南城墙,西边黄塔公路边为西城墙,东边的绵远河边为东城墙。
中轴线和方位确定后,考古队为了进一步获取证据,10月25日,在土将台上挖了一个深方,28日,又在龙安村七组的农田里挖出了第二个探方。两个探坑掀开一尺多厚的现代耕土层,就发现了丰富的汉晋包括三国时期的丰富文化层。土将台北城墙也显示出来明显的夯土层,城楼柱洞和倒塌的城砖城墙还出土了两疋汉隶体"绵竹城"城墙铭文砖,在这里出土了汉五铢、王莽贺泉,刘备直面五铢等文物。在龙安村七组的探坑中,发掘出了一间汉晋时代民居,有水缸、有石,有盛装汉五铢的钱罐、有用绳纹瓦镶砌的民房街沿和房屋的木柱柱洞和大量汉晋时间居民生活陶片。据市考古队队长刘章泽介绍:在中国历史县级城市的考古中,汉晋绵竹城遗址的文化层最丰富,保存也最为完整。它的进一步发掘,不但有重要的史学学术价值,就是凭在汉晋包括蜀汉三国的许多战役的发生就能和四川三国旅游接轨。
比如说汉中平五年,益州刺史刘焉消灭了号称黄巾的越祗和马相在此地建立了4年之久的益州治地。建安十八年,刘备率军攻雏城(今广汉)在此地坐镇指挥达8个月之久。炎兴元年,诸葛赡、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五员蜀将率七万蜀军将士为抗拒邓艾血战于此。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巴西石宕人李特、李雄、李流率六万流民在此地举义旗攻下成都后建立了43年的成汉国。汉晋绵竹城遗址的保护,不仅能了解中国古代战争,而也折射出当时汉晋绵竹城的富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汉晋绵竹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研究三国文化和发展旅游、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破坏
上世纪80十年代以后龙安砖厂在绵竹城遗址南部一些梁子上取土,严重破坏了绵竹城南城墙夯土,发现了大量汉砖以及陶排水管道 。至今还能在当地看见烧砖取土留下的大塘。
2015年4月,德阳市文广新局就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案进行了立案调查,并于近期将该案顺利办结。
2015年4月24日8时40分,德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接到德阳市文物考古所提供线索:有一施工单位在旌阳区黄许镇江林村范围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绵竹城遗址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当日09时40分至10时53分,执法人员对位于旌阳区黄许镇江林村范围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绵竹城遗址保护范围进行现场勘验。发现保护范围内已进行过挖掘作业,现场留有长度80米、平均宽度16米、深度14米的作业坑1个,作业坑附近随处可见挖掘出的瓦片和陶器碎片,现场有挖掘机2台、推土机1台及其他作业设备若干。施工单位为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现场负责人无法出示文物
行政部门对施工项目的批准文件,涉嫌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
2015年4月28日,德阳市文广新局予以了立案调查,查明当事人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的违法行为属实,并于6月26日作出了给予罚款人民币捌万圆整的行政处罚;7月31日,当事人缴纳罚款,案件顺利办结。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次违法施工对土将台遗址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施工位置正好处于绵竹城遗址文物堆积最丰富的地点,北城墙所在处即土将台遗址。破坏扰乱的汉砖、瓦片、陶器无数。这次施工破坏对遗址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折叠编辑本段惨遭盗掘
2016年2月15日,有德阳市黄许镇网友称在位于旌阳区黄许镇新龙村农田里发现古墓被盗,旁边就是汉晋绵竹城遗址,或威胁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汉晋绵竹城遗址是1986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2007年六月被确立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友所发现的这个被盗古墓,位于新龙村一块没有种粮食的农田,有四个明显的洞,其中一个洞口大约有1平方米,深约1米左右,四处散落的泥土里有不少的砖块,上面有菱形和柿蒂纹图案。村民尹先生说,可能是这块田里的古墓被盗,附近几块田里都出现被挖洞的情况,就连村边的小树林里也挖了不少洞。"不晓得是啥子人挖了的,一般都是半夜三更的时候来,我们都睡着了人家来。"尹先生说,也不知道挖了什么东西走。
但村民也发现,这些盗洞已经严重威胁绵竹城遗址。
旌阳区文管所的相关负责人在收到消息后,也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经现场查看,该负责人表示,有菱形图文的砖属于汉砖,疑为被盗古墓的农田不是绵竹城遗址保护区范围内,不过已经距离遗址非常近了。黄许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绵竹城遗址范围比较大,"东、北至绵远河,西至獐子堰,南至尹家梁子、上店子梁子一线,向外延伸20米",覆盖了好几个村子,监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据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出现汉砖的盗洞可能是有人把以前砖厂填埋砖块的地方挖开了,"这里以前有个砖厂,在没有发现绵竹城遗址的时候,砖厂取土,挖出不少汉砖,就在取土区较远的地方挖个坑埋了。"
对于一些破碎的陶片,文管所专家认为实际价值并不大,但这些盗洞已经属于违法犯罪,已经向当地派出所报案。目前,文管所与黄许镇政府已经组织当地村民对盗洞进行回填,以便复耕。
文管所专家也呼吁,希望广大村民都加入到保护文物的工作中来,举报有奖,"避免发生文物被盗和被破坏的情况。"
事实上,发现盗洞的上店梁子属于绵竹城遗址的一部分,亦可能是南城墙所在。黄许镇九五厂至龙安村、江林村绵竹城城址一带分布有大量汉晋墓葬。盗洞口附近发现的四系罐陶片、绿釉樽残片(属于釉陶明器)应为被盗出土的随葬器物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添加义项
绵竹城遗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台地,北距德阳市区北15公里。该城址在县志中早有记载,后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并命名为土将台遗址,后经试掘确定为绵竹城城址。城址东临绵远河,位于绵远河西岸一级台地上,中心海拔约534米。周围分布有许多与其具有密切联系的汉晋时期文物遗迹,如古鹿头关、上庸长阙、仙女洞崖墓群和锦屏村崖墓群。与绵竹城遗址隔河相望的绵远河东岸也分布有大量汉墓。1990年绵竹城遗址由德阳市市中区(现旌阳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德阳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1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许镇绵竹城遗址为两汉、三国、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与史料记载相吻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汉魏时期历史考古研究具有极其重要意义。2017年开展的绵远河、石亭江上游(绵竹)区域考古调查在绵竹市孝德镇金土村发现了汉晋南朝时期遗址,分布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初步确认是阳泉故城。《道光德阳县新志》载阳泉故城为"蜀汉分绵竹置"。该遗址是继绵竹城遗址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填补了德阳、绵竹地方历史的空白,为绵竹城市的建置和迁徙过程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9年10月10日,绵竹故城遗址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8-0130-1-130)。 至此,德阳地区已发现的两处汉代城址:雒城和绵竹已同列"国保"名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绵竹故城遗址
外文名
Site of ancient Mianzhu City
地理位置
四川省德阳市黄许镇
开放时间
全天
景点级别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
免费
占地面积
0.6 km²
著名景点
上庸长阙、土将台遗址
目录
1遗址简介
2考古发掘
3分期年代
4文献记载
5地位价值
6相关报道
7遗址破坏
8惨遭盗掘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简介
汉晋绵竹城遗址位于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北3公里绵远河西岸台地,北距德阳市区北15公里,属川西平原北部边缘。中心位置在今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龙安村和袁家镇双江村结合部。遗址东临绵远河,位于绵远河西岸一级台地上,遗址中心海拔约534米。以龙安村"土将台"为中心的台地上曾发现大量文化层堆积。它是汉、蜀、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约在东晋时绵竹城才移治今绵竹地区。遗址于198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命名为"土将台"遗址,1990年由德阳市市中区(现旌阳区)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德阳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以来来,当地在农田水利工程、砖厂取土、采沙等过程中发现了"绵竹城"砖、石提钱鱼俑、石武士俑、石虎、石狮础、石蛙础、板瓦、铜朱雀等汉代遗物。"绵竹城"砖的发现以及后来的正规考古试掘,初步确认该遗址即为汉晋绵竹城址。
有文献曾探讨古绵竹城迁址原因,认为有八百年根基的古绵竹城迁离古蜀道要隘原址,于隋大业年间迁现址,不是因战乱、瘟疫抑或饥荒,应该是水患所逼。隋新绵竹城的选址着重考虑的因素是规避水患 。
值得一提的是,黄略公路旁所立"土将台遗址"文保碑非土将台遗址所在地。土将台遗址实为江林村黄略公路东侧刘家大院屋后的土堆,现盖有民房。2015年4月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擅自在土将台遗址南侧文物保护范围内挖深坑作业,对遗址造成了巨大破坏 。
折叠编辑本段考古发掘
根据调查勘探资料推测,黄许镇江林村土将台遗迹应为"绵竹城"遗址北城墙的残存,土将台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65米,土台现为农耕地和住宅地。根据勘探结果,夯土宽约30米。调查发现的"绵竹城"砖一件位于龙安砖厂取土地,其余全部发现于土将台周围,部分位于土将台上。在勘探过程中,土将台上的探孔大部分发现有砖及夯筑痕迹。南城墙位于龙安砖厂和上店子梁子。上店子梁子勘探中发现有夯筑痕迹,根据勘探结果,夯土宽约30米。龙安砖厂取土地发现1件"绵竹城"砖,砖厂长期在周围取土,对遗址的文化堆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砖厂南部原来也为一梁子,与上店子梁子和西边的尹家梁子东西走向十分清楚。
根据勘探和发掘情况,北城墙大致呈东西走向,现存高度为1.5~1.7米。因城墙内侧有民房,探沟未能全部解剖城墙。发掘的城墙宽约20.7米。城墙北部边缘系包砖结构,包砖已垮塌,从解剖情况看,较有规律的砖有4层,为错缝平砌。砖的大小规格不一,有"绵竹城"砖、钱纹砖、五铢钱纹砖、"八"字纹砖、菱形纹砖、楔形砖等。夯土北部有修筑城墙之前挖的基槽,剖面大致呈梯形。已解剖的城墙夯土剖面有a、b、c、d四部分,夯土b部分为主城墙,夯土a和c部分为侧城墙,其中夯a和夯c均叠压夯b,为中央夯筑法夯筑而成。夯d城墙靠外部的基槽内及其上部夯土,夯筑前先在下部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上,其上即是城墙包砖。四部分交界处陡直,应为板筑法筑成。
折叠编辑本段分期年代
以下考古学分期原文见《2004年四川德阳"绵竹城"遗址调查与试掘》。
根据城址内地层、遗迹间的叠压、打破关系、主要陶器的演变关系以及重要的断代器物,我们把遗址内文化遗存分为两期。北城墙夯土叠压的遗存相当于城址内第二期 。
分期主要依据大宗器物,即盆甑、罐、钵、瓮的型式变化。第一期:本期的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细砂陶,泥质仅占极少数。陶色以灰色占绝大多数,另有黄褐、红褐、褐色、黑色、黑褐等;纹饰主要有交错绳纹、绳纹、凸弦纹、凹弦纹、间断绳纹、戳印纹、菱形四蒂纹、菱形纹等。器型组合主要有盆(甑)、罐、钵、瓮、鼎、釜、壶、器盖等。 出土陶器均为汉代常见器物,另出有五铢(昭帝五铢)以及西汉五铢、大泉五十。
第一期年代应为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 第二期:本期的陶器绝大部分为夹细砂陶,泥质仅占极少数。陶色以灰色占绝大多数,另有黄褐、红褐、褐色、黑色、黑褐等;纹饰主要有绳纹、间断绳纹、凸弦纹、凹弦纹、戳印纹、方格纹、附加堆纹、菱形纹、菱形四蒂纹以及复合纹、压印纹等(图三十六)。器型组合主要有盆(甑);罐;钵;瓮;缸、釜、仓、盘、器盖等。盆甑、罐、钵、瓮型式的变化主要出现在A层及以后地层,开始出现盆(甑);罐;钵;瓮开始增多,且变的厚 重。菱形四蒂纹由抽象变的写实,同时各种方格纹明显增多。盆、钵形制与重庆云阳马粪沱墓地砖室墓M58 I式盆和钵形制相同,,墓葬时代为蜀汉至西晋。B型钵形制与四川忠县涂井蜀汉崖墓M6、M15出土钵相似。C型罐形制与四川崇庆县五道渠蜀汉墓出土的罐相似。并出有货泉、直百五铢。第二期年代应为东汉至蜀汉时期。城墙夯土叠压地层内出土有直百五铢,夯土垮塌堆积出有盆。北城墙部分应修建在三国时期,推测可能在三国初期。
折叠编辑本段文献记载
绵竹县因地滨绵水(今绵远河),多竹而得名 。"西汉高祖六年置绵竹县,治今德阳市黄许镇,属广汉郡所辖"。绵竹曾为益州州治所在地,"汉置绵竹县,属广汉郡,为都尉治,后汉因之,中平五年尝为益州治"。"绵竹城"遗址为汉、蜀、西晋时期绵竹县所在地,东晋绵竹城移治今绵竹市所在地。"绵竹县 ,刘焉初所治(汉绵竹县故城,今德阳县之黄浒镇,在鹿头关内绵水西岸,当时辖境,包括整个绵水流域,即今德阳、绵竹两县地。北道来赴成都者必先经此。成都恒籍此城与绵水鹿头为屏障以卫此大平原,故历世为军事重镇)" ,汉晋时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均与绵竹城有关:1、中平年间,马相、赵祗于绵竹起义,益州牧刘焉镇压起义军,徙治绵竹。"是始益州贼马相亦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树千人。先杀绵竹令……州从事贾龙先领数百人在犍为,遂纠合吏人攻相,破之。龙乃遣吏卒迎焉到,吕龙为校尉,徙居绵竹" ;2、建安十八年,刘备以绵竹为据点攻雒,军师庞统中流矢死,葬县北鹿头山(今白马关);3、炎兴元年,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后称平蜀台);4、西晋惠帝元康年间,李特、李流在绵竹起义。《寰宇记》卷七十三:"绵竹县故城在汉州德阳县北三十五里" 。清嘉庆二十年版《德阳县志·古迹志》:"绵竹故城:即今县治诸葛瞻战败处。平蜀台:《元和志》:邓艾以景元四年征蜀,大破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一名炼景台。《一统志》:县北二十三里。" 刘琳、任乃强等认为"绵竹"在今黄许镇。 古人及今天的研究者对"绵竹城"地望的记载和判断基本正确,但都由于缺乏考古材料而无法说明其具体位置。
折叠编辑本段地位价值
绵竹县从西汉初年设立一直存在至东晋初年。东汉晚期至三国期间发生的很多政治、军事事件都与它有重要的关系,尤其是蜀汉政权的建立和灭亡。汉三国时期的墓葬发现的比较多,但西汉、东汉至三国末期发掘的遗址为数不多,能够确定为三国时期的生活陶器更是寥寥可数。对其本身的研究对当时政治、军事、文化就具有重要的价值。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报道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导演王扶林来德阳考察蜀汉文化之际,1995年夏,绵阳富乐山公园富乐阁以《三国演义》为题材的泥塑人物群像中,《血战绵竹关》的注解有这样一句话:邓艾偷渡阴平,诸葛赡、诸葛尚父子血战绵竹关死。在绵竹关后的括号中注释:今黄许镇。汉晋绵竹城在今黄许镇境内?它不但在黄许镇,按《元和志·绵竹》解:绵竹地演绵水。这就是说,汉绵竹城或关在绵远河岸边而不在山上。由于一些地方只依据缺失公正和地域观念强的县志和《大清一统志》,未博考众多历史书籍和地理资料,未实地考察地理位置,也从未考证地面现存文物和历年采集到的出土文物,长时期把汉晋绵竹城不是说在罗江县就是说在今绵竹市。更有少些无聊文人把《三国演义》作为史记,把伪造过的历史又进一步伪造,造成了历史的造假与学术上纷争不断。据《华阳国志校注》、《元和志》、《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四川郡县志》等中国多部文史都记载了汉晋绵竹城在唐绵竹(今绵竹市)东五十里的黄许镇。从地理位置上看,汉晋绵竹城的遗址就是在黄许镇龙安村一个叫土将台以南占地约25000-30000米的地方。汉晋绵竹城从兴盛到衰亡在黄许地面共有807年,即从汉高祖(公元201)年建县开始一直到公元606年隋唐大业四年迁徙到今绵竹县剑南镇至今。而罗江县建县是在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罗江汉晋时叫万安县,也不在现罗江县地上。
折叠文物发现
1972年,掀起了农业学大寨农村空前的改土造田运动,在黄许镇新丰村二组周家屋前一个叫花碑的台地上,人们改土挖开了一座汉墓。外石椁棺长约三米,石椁用糯米石灰镶砌,石椁棺中有一木椁棺。村民们挖开墓,墓里顿时冒出灰青色的烟雾。据当时撬棺盖的村民谢玉刚说:刚撬开棺木时从墓中冒出股股青烟,青烟冒完后见棺中一男一女尸体就跟活人一样。男女都穿着绫缎,男的下巴上有一卡长的胡须,头上戴着一个顶子,头发盘一个髻,髻上插一支玉簪。开棺一会儿,棺木中男女身上的绫罗一下就化为了灰灰,棺内人的皮肤一块块迅速剥离立即化成了骷髅。村民们从棺中取出了一些玉石珍珠玛瑙各自分了、把墓中的青铜剑戟刀矛等兵器砸烂到镇采购站买了打酒喝。据谢玉刚回忆:墓中还有一块阴碑,阴碑是黑色放光的石头做成的,上面写的"绵竹县县令张 夫妻合葬墓"字样。石棺被社员抬去搭了桥,木棺被生产队做了两架拌桶。这块阴碑被埋在哪块田底下,就记不清了。
1997年8月,袁家乡双江村村民在河里取沙,发现一个汉代石马和一块刻有汉隶字体,长45×9厘米"绵竹城"的铭文城墙砖和几件秦汉时的大瓦当。同年的8月底,黄许镇龙安村二砖厂在深入地下的三米处取土烧砖时,挖出了一口宛如船棺形的汉墓。墓长约5米,墓中有铜矛、铜斧、铜钺、青铜剑、铜钱、桥形币、大肚双耳铜罐、铜釜、铜甑等众多青铜器。这个木椁棺出土的一柄青铜剑长65厘米,剑柄有"手"形文字。同时,还有两块缺残和一块完好的长43×8.5厘米刻有"绵竹城"铭文的城墙砖。十多年来,在黄许这个汉晋绵竹城遗址上分别采集到了石提线渔俑,石武士俑、石虎、铜朱雀等大量文物,特别是11件刻有汉晋和三国时期的"绵竹城"不同字体的铭文城墙砖,更证明了黄许就是汉晋绵竹城(关)的遗址,同时,从这11件不同铭文城墙砖上反馈了一个信息:汉晋绵竹城是在不断遭到损坏又不断修缮的事实。汉晋绵竹城,当地老百姓称它为"南阳城"。
黄许镇境内有两条古蜀道:一为秦汉蜀道,二为唐宋蜀道。唐宋蜀道从唐天宝元年建县的罗江县到白马关经老白马场过斩龙桠到黄许镇新胜村醪糟店,跨清平村唐代所建的太平桥上绵远河利济桥进入黄许镇。这段历史也经过了罗江才子李调元考证:白马关在宋代以前都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白马关是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汉高乘白马过此,遂有词"而来,由此可见白马关得名于宋代。
黄许镇境内的秦汉蜀道从现罗江北二十里的文星乡双堰村(汉潺亭)翻山到现黄许袁家巷过绵水(绵远河)。2002年10月,袁家巷绵远河上被洪水冲现出汉时期快碳化的(当地人称乌木)木制桥墩几十桩,证明此处就是进入汉晋绵竹城的古渡口。从汉晋绵竹城遗址经三四里到了黄许境内蒋家平梁,可见一座1956年国务院颁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上庸长阙"。进一步证明了秦汉蜀道不走现罗江白马关。司马孟台是汉绵竹县人,在湖北上庸为官有政声,家乡人为纪念他特在汉晋绵竹城南蜀道旁为他立此碑。汉上庸长司马孟台阙,是目前川内保存较完好的汉阙。蜀道上还有一处证明,就是城区乡境内为纪念蜀汉绵竹才子秦宓而修有三造亭和秦宓墓。由此看来,现罗江白马关的三国遗迹应证了《德阳县志》的记载:庞统祠庙是在唐代天宝元年建县后由于古蜀道改道,后又依据一部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才把白马关二师祠修成今天规模的。
折叠诸葛瞻战死处
1967年以前,在黄许镇南的国家粮库对面就立有一座高1.8米、宽1.2米的石碑,上写: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处。1952年,修宝成铁路时,又在黄许新胜村醪糟店挖取土方出土了一块上写"蜀汉骠骑将军诸葛尚之墓"的墓碑。
汉晋绵竹城何以在黄许地面上消失?是毁于战乱兵火?或是毁于天灾人祸?据史料记载:公元前的201年,汉高祖置绵竹县就在今天的黄许镇。这就是现德阳境内最早建县的历史记载(参见《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据《辞海》记:汉晋绵竹城在德阳城北十里许。《巴蜀文化大典》中也介绍了古关隘汉晋绵竹关在黄许镇。这和《后汉书》、《四川郡县志》、《元和志·绵竹》《华阳国志校注》记载是一致的。广博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史料,从汉高祖(公元201年)到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6年),汉晋绵竹城在黄许境内一直兴衰了807年之久。
1991年,已故的德阳市戏剧协会副主席杨本林为了撰写大型历史川剧《血沃绵竹关》,特从广汉专程赶到黄许镇来体验生活。他住在南街工农兵旅店,一住半月。他在黄许镇的田畔、河道、山头、古碑下寻觅。这位花甲老人花了较长时间了解地理位置考证地上文物后,写出了发生在黄许地面上蜀汉景跃六年(公元301年)汉晋绵竹城的这幕浩气长存可歌可泣的历史剧本。杨本林老人后来告诉我,汉晋绵竹城就在黄许镇,因为古绵竹地 绵水而不是地 山。江油关陷落,诸葛赡率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五位大将率七万蜀兵授涪城(今绵阳),到了黄许的汉晋绵竹城闻知涪城失陷才退守汉晋绵竹关拒敌。邓艾大兵压关攻城,魏蜀两军排阵对垒,若不是开阔平原怎么行军布阵两军对垒?蜀兵五将全悉战死在汉晋绵竹城城南。后来,这里相继出现了占地三四亩的几座汉墓。五将战死的地方称为五马归槽。袁家仙女洞麻山梁子下,又发现了一个古墓,内有六口用沙土焙烧的汉制陶棺,长3米左右,高80厘米。可惜这六口陶棺尽被盗墓贼砸碎了。据省文物所长高文说:这崖墓中的陶棺和崖壁上的图腾在全省都很罕见。
折叠考古证实
尽管史书记载,现存地面文物和历年采集的文物都证明了汉晋绵竹城遗址在黄许,但一些无聊抑或无知的人就是喜欢打口水战假造历史。2004年初,黄许镇领导和区文体局领导把进一步弄清汉晋绵竹城的真实情况报告了区委和区政府、市委、市政府。请省、市文物考古队来黄许初探汉晋绵竹城遗址。2004年9月底,由四川省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站站长陈德安教授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带队,省市考古队在袁家的双江村三组和黄许镇龙安村的七、八、九组范围内采用洛阳铲,共打探眼数百个,基本弄清了汉晋绵竹城城内面积为2.5-3万平方米。老百姓传说的土将台原来是汉晋绵竹城的北城墙,龙安村九组上店梁子为南城墙,西边黄塔公路边为西城墙,东边的绵远河边为东城墙。
中轴线和方位确定后,考古队为了进一步获取证据,10月25日,在土将台上挖了一个深方,28日,又在龙安村七组的农田里挖出了第二个探方。两个探坑掀开一尺多厚的现代耕土层,就发现了丰富的汉晋包括三国时期的丰富文化层。土将台北城墙也显示出来明显的夯土层,城楼柱洞和倒塌的城砖城墙还出土了两疋汉隶体"绵竹城"城墙铭文砖,在这里出土了汉五铢、王莽贺泉,刘备直面五铢等文物。在龙安村七组的探坑中,发掘出了一间汉晋时代民居,有水缸、有石,有盛装汉五铢的钱罐、有用绳纹瓦镶砌的民房街沿和房屋的木柱柱洞和大量汉晋时间居民生活陶片。据市考古队队长刘章泽介绍:在中国历史县级城市的考古中,汉晋绵竹城遗址的文化层最丰富,保存也最为完整。它的进一步发掘,不但有重要的史学学术价值,就是凭在汉晋包括蜀汉三国的许多战役的发生就能和四川三国旅游接轨。
比如说汉中平五年,益州刺史刘焉消灭了号称黄巾的越祗和马相在此地建立了4年之久的益州治地。建安十八年,刘备率军攻雏城(今广汉)在此地坐镇指挥达8个月之久。炎兴元年,诸葛赡、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五员蜀将率七万蜀军将士为抗拒邓艾血战于此。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巴西石宕人李特、李雄、李流率六万流民在此地举义旗攻下成都后建立了43年的成汉国。汉晋绵竹城遗址的保护,不仅能了解中国古代战争,而也折射出当时汉晋绵竹城的富庶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汉晋绵竹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研究三国文化和发展旅游、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折叠编辑本段遗址破坏
上世纪80十年代以后龙安砖厂在绵竹城遗址南部一些梁子上取土,严重破坏了绵竹城南城墙夯土,发现了大量汉砖以及陶排水管道 。至今还能在当地看见烧砖取土留下的大塘。
2015年4月,德阳市文广新局就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案进行了立案调查,并于近期将该案顺利办结。
2015年4月24日8时40分,德阳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接到德阳市文物考古所提供线索:有一施工单位在旌阳区黄许镇江林村范围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绵竹城遗址保护范围内进行施工。当日09时40分至10时53分,执法人员对位于旌阳区黄许镇江林村范围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绵竹城遗址保护范围进行现场勘验。发现保护范围内已进行过挖掘作业,现场留有长度80米、平均宽度16米、深度14米的作业坑1个,作业坑附近随处可见挖掘出的瓦片和陶器碎片,现场有挖掘机2台、推土机1台及其他作业设备若干。施工单位为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现场负责人无法出示文物
行政部门对施工项目的批准文件,涉嫌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
2015年4月28日,德阳市文广新局予以了立案调查,查明当事人西安西北石油管道公司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挖掘作业的违法行为属实,并于6月26日作出了给予罚款人民币捌万圆整的行政处罚;7月31日,当事人缴纳罚款,案件顺利办结。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次违法施工对土将台遗址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施工位置正好处于绵竹城遗址文物堆积最丰富的地点,北城墙所在处即土将台遗址。破坏扰乱的汉砖、瓦片、陶器无数。这次施工破坏对遗址的保护敲响了警钟。
折叠编辑本段惨遭盗掘
2016年2月15日,有德阳市黄许镇网友称在位于旌阳区黄许镇新龙村农田里发现古墓被盗,旁边就是汉晋绵竹城遗址,或威胁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汉晋绵竹城遗址是1986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的,2007年六月被确立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友所发现的这个被盗古墓,位于新龙村一块没有种粮食的农田,有四个明显的洞,其中一个洞口大约有1平方米,深约1米左右,四处散落的泥土里有不少的砖块,上面有菱形和柿蒂纹图案。村民尹先生说,可能是这块田里的古墓被盗,附近几块田里都出现被挖洞的情况,就连村边的小树林里也挖了不少洞。"不晓得是啥子人挖了的,一般都是半夜三更的时候来,我们都睡着了人家来。"尹先生说,也不知道挖了什么东西走。
但村民也发现,这些盗洞已经严重威胁绵竹城遗址。
旌阳区文管所的相关负责人在收到消息后,也第一时间赶往事发现场。经现场查看,该负责人表示,有菱形图文的砖属于汉砖,疑为被盗古墓的农田不是绵竹城遗址保护区范围内,不过已经距离遗址非常近了。黄许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绵竹城遗址范围比较大,"东、北至绵远河,西至獐子堰,南至尹家梁子、上店子梁子一线,向外延伸20米",覆盖了好几个村子,监管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据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出现汉砖的盗洞可能是有人把以前砖厂填埋砖块的地方挖开了,"这里以前有个砖厂,在没有发现绵竹城遗址的时候,砖厂取土,挖出不少汉砖,就在取土区较远的地方挖个坑埋了。"
对于一些破碎的陶片,文管所专家认为实际价值并不大,但这些盗洞已经属于违法犯罪,已经向当地派出所报案。目前,文管所与黄许镇政府已经组织当地村民对盗洞进行回填,以便复耕。
文管所专家也呼吁,希望广大村民都加入到保护文物的工作中来,举报有奖,"避免发生文物被盗和被破坏的情况。"
事实上,发现盗洞的上店梁子属于绵竹城遗址的一部分,亦可能是南城墙所在。黄许镇九五厂至龙安村、江林村绵竹城城址一带分布有大量汉晋墓葬。盗洞口附近发现的四系罐陶片、绿釉樽残片(属于釉陶明器)应为被盗出土的随葬器物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